七一文学|乡村夜晚|涂启智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25 11:37:05夜色从山那边蔓延过来,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一下子将天地笼罩。
安静是乡村夜晚的灵魂。夜色有多广阔、多深邃,安静就有多广阔、多深邃。除了天上稀疏的星星和地上零散分布的灯火,世间万事万物,仿佛都止息奔波忙碌,眯上眼睛,恹恹欲睡。
夜凉如水。晚上八九点钟,路上已是车辆稀少,行人寥寥。偶尔有一辆小汽车抑或摩托车,从远处缓缓地开过来,马达清脆,又慢慢向前驶去,渐渐没入夜色深处。天地重归万籁俱寂。
路边草丛中,秋虫的呢喃声,由高音调至中音,由中音降至低音,再由低音到若有若无。最终悄无声息。田野静默,山林静默,倦鸟业已归巢。远山如黛,只见灰黑的轮廓。溪流也由激越过渡到舒缓节拍,漫步河岸,“哗哗”水声已随季节走远。
村庄亦在静默中。间或一两声犬吠划破无边的宁静,转瞬叫声渐弱,直至消逝无影踪,犹如七八片初雪融入无垠的旷野。
习惯早起的农人,比如一年四季勤劳不歇的家庭主妇,早已洗漱完毕,准备上床睡觉。
晚饭之后,父老乡亲也爱追剧。那些洋溢浓郁乡土气息、以幽默手法展现乡村忧喜悲欢的影视剧受到大家追捧。
每当夜幕降临,剧情如期上演。一家老少团团围坐,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屏幕,众人情绪随着剧情峰回路转而跌宕起伏。大家都不说话,也不交谈议论。除了电视画面中的声音,偌大的房间,再无其他动静。
乡村夜晚的安静是从傍晚乃至下午即呈现端倪。我是故乡久违的游子。下午四五点钟,我从一条横穿河床的“U”形便道经过。或许因为数月干旱,尚未到枯水季节,河水已瘦成一条绸带,于宽约五十米的河床蜿蜒流淌。河床裸露处,成为滩涂,有些地带芳草萋萋。一群白鹭翩翩来临,另一群白鹭振翅欲飞。数百只白鹭均匀分布于滩涂,或悠然闲庭信步,或勾头梳理羽毛,或昂首注视前方……
一位戴着草帽的放牛人,赶着一群黑水牛由远及近。我以为滩涂上的白鹭会纷纷惊飞逃离。然而,它们均若无其事待在原地。短短几分钟,数十头黑水牛与数百只白鹭交错相间,相安无事;庞然大物与娇小生灵黑白分明,相映成趣。
水牛停下脚步,“哞哞”地叫着,低头啃食青草。水牛身边、脚下就是那些如棉花似云朵一般洁白的鹭鸟。似乎是为了不破坏这般和谐美好,放牛人在距离牛群及白鹭三十米开外立定,出神注视眼前美景——夕阳余晖下,清澈的河水,安详的水牛,悠闲的白鹭。人、牛、鸟儿和睦共处,秋毫无犯。我亦被这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景象惊呆。此情此景,不仅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闹市无法见到,就是在绿草如茵的城市公园也无缘目睹。我情不自禁掏出手机,将温馨的画面定格。
此等风景让我不知不觉抵达“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字里行间。此刻,我的内心月白风清,澄明一片。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任何噪音。我想,太阳还未落山,村庄就这般安宁,夜晚定是安静万分。
果不其然,回到乡村,我就将“不夜城”,将灯火通明恍如白昼,抛到千山万水之外。乡村夜晚与白天泾渭分明。
在大都市生活,我长期失眠。遵照医生叮嘱,每晚十点半前熄灯休息。尽管反复强化“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理念,提醒自己睡觉时消除杂念,虽然还要依靠循环数数或“数山羊”催眠,但是依然时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觉睡到“自然醒”更是稀罕。
没想到,回到故乡,回到乡村,晚上九点多以后,目睹村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处窗户还亮着灯,好多地方都是黑灯瞎火,我自然而然困意袭来。无须再数数或者“数山羊”,就能没有障碍地酣然入梦。乡村的夜晚真是奇妙,它对失眠、神经衰弱具有意想不到的治愈功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当顺应自然,作息规律与大自然同频共振。也许只有这样,才有望实现“天人合一”。当大自然悄无声息,人类也当身心同步进入休眠频道。夜晚的一切景象,包括灯光,都应调整到睡眠模式。“火树银花不夜天”固然彰显都市生活的繁华,然而时序颠倒昼夜不分终归不利健康,人毕竟不是永动机。
乡村的夜晚,蕴藏心灵的皈依。乡村夜晚的安宁,让世间所有纷扰与浮躁尘埃落地。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