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丨盐井沟:一味中药的逆袭丨陈志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08 15:44:48

有一味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曾被李时珍写进《本草纲目》。它有一个霸气的药名,叫“龙骨”。

在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境内,有一条山清水秀、峰丛林立、林木繁茂的小山沟。它看起来再寻常不过,但茂密的植被下所掩藏的大量“龙骨”,不仅被当作当地农民的生财之道,而且百余年来让中外考古界、古生物化石界探寻不止、惊叹不已。

这里,世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新属种以它命名;

这里,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发祥地;

这里,是重庆百年考古的起点。

它就是“盐井沟”,一个不靠“盐井”,而靠“龙骨”驰名世界的小山沟。

位于长江南岸的万州区新田镇盐井沟

去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初冬,重庆市召开纪念盐井沟化石产地科学发现100周年新闻发布会,我国古生物学家和新闻媒体齐聚一堂,向社会公众揭开了盐井沟的秘密。本就对盐井沟兴趣浓厚的我,决意探寻“龙骨”逆袭之路。今年深秋的一天,我约请万州相关领域的几位朋友,到这个“化石宝库”去触摸远古的生命,追寻百年的薪火。

车抵盐井沟,新田镇高家村(原平坝村)村民姜元顺早已在自家院坝迎候。见到我们一行,深度近视眼镜后面闪烁着兴奋的目光。他告诉我们,从爷爷辈起,他们家就与盐井沟化石结缘,几代人都曾给前来发掘化石的专家学者带过路。有姜元顺这样的“资深导游”,我们的探寻之路顺畅而愉快。

我们首先来到盐井沟百年考古的起点——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最早发现的白杨槽化石点。一片坡地靠近山崖的地方,有一个长满灌木杂草的隐秘洞口,阳光下深不见底,我想这就是格兰阶笔下所谓的“石灰岩裂隙”。一百年前,格兰阶从这里发掘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远在大洋彼岸的格兰阶,是如何发现盐井沟秘密的呢?说来话长。

早在150年前,万州就因盛产“龙骨”而闻名。据重庆海关相关报告,“每年不下万担,成为当地操之有素的职业和收入颇大的富源”。1870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上海中药铺中产自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的部分“龙骨”,并命名了东方剑齿象、中国貘、中国爪兽等物种,这标志着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发端。人们绝想不到,作为普通中药材的“龙骨”,竟然华丽转身,成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

1921年8月,刚刚发现仰韶遗址的北洋政府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邀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副团长、古生物学家格兰阶,一起到周口店龙骨山开展发掘工作。这年初秋,格兰阶从驻宜昌的英国领事朗佛﹒史密斯处打探到万县盐井沟出产大量“龙骨”的信息。联想到周口店“龙骨”的惊世价值,目光敏锐的格兰阶立即只身奔赴三峡,以“龙骨”为线索,以追踪中药铺和药材商为渠道,在盐井沟石灰岩裂隙和深坑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格兰阶欣喜若狂。从1921年冬到1922年春,格兰阶都“扎根”盐井沟,与姜元顺爷爷姜光灿等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1923年和1926年的冬季,执着的格兰阶又两次重返盐井沟开展发掘。

 格兰阶(前排左)、翁文灏(前排右)在盐井沟与发掘人员留影

幸运之神格外垂青这个高鼻深目的外国人。他在盐井沟通过发掘和购买、收集,获得了剑齿象不同年龄段20余个体和上万件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彼时,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没有多少人关心几吨中药的去向。格兰阶将这些“龙骨”打包装箱,堂而皇之、毫无阻拦地运回了美国。盐井沟出土的一具完整大额牛骨架,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东亚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展出至今。在古生物化石领域,“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从此蜚声中外。

在外国学者将目光投向遥远东方的这处山沟时,中国学者也纷纷投身盐井沟化石的发掘与研究工作。随后的百余年时光,一大批古生物化石在中国学者手中散发出熠熠辉光。

与中国现代百年考古相伴同行,盐井沟化石百年考古发掘的序幕由此拉开。

1922年至1923年,格兰阶在盐井沟发掘期间,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时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曾赴盐井沟考察。

1934年和1936年,穿越战争的烽火硝烟,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周口店“龙骨山”三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贾兰坡,曾先后来到盐井沟,并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

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和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方其仁,组建了一支三峡古人类考古队,首站考察盐井沟,然后顺江而下,还是靠“龙骨”透露的信息,在巫山发现了著名的“龙骨坡”旧石器遗址,并随即展开了发掘,于次年发现了“巫山人”化石。

站在盐井沟百年考古发掘的起点——白杨槽化石点,我的内心五味杂陈。经由姜元顺的指点,我们从松软的黏土中发现了多块“龙骨”。老姜给我一片指甲盖大小的骨骼化石,我凝视良久、思绪万千,郑重地将其放入上衣口袋,想让这远古的“龙骨”,替它远在异国的同伴,感受百万年后故国人类的心跳和体温。

 盐井沟百年考古发掘的起点——白杨槽化石点。 骆仁新摄

老姜一边聊着“龙骨”出土那些事儿,一边带着我们爬上了一段长满野草的陡坡。这里是老屋包化石点,只见上下两个天青色的塑钢大棚掩映在山林中。进入大棚,覆盖着钢丝网、标注着地层数的深坑赫然眼前,目测两个坑的深度都在10米至20米之间。老姜介绍说,这里实际上有3个化石点,3号坑旁边回填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点,两个深坑均为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2016年9月的发掘点。

1985年至1986年,黄万波和同事郑绍华研究员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短期发掘,获得大量珍贵标本,其中的一具大熊猫化石骨架在全世界同类标本中完整度最高。在此期间,两位专家与姜元顺一家人建立了延续至今的真挚友谊。1989年12月14日,郑绍华在寄给姜元顺的信中写道:“在盐井沟工作期间,多蒙你家及乡亲们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终身难忘,深表感谢!”

随后,我们拨开一人多高的荆棘来到大垭口化石点。映入眼帘的是山崖下浅黄色的喀斯特坑洞,四周长满了一丛丛灌木。2007年、2010年至2011年,科考人员在这里开展了两次发掘工作,出土三具完整的东方剑齿象化石,再次震惊世界。目前这三具东方剑齿象化石骨架威风凛凛站立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内,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和网红打卡点。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东方剑齿象化石骨架。骆仁新摄

这次重大发现,还得从一个“化石迷”说起。他叫张健评,当时是重庆市环保局辐射环境管理处调研员,21世纪初偶然迷上古生物化石。2006年8月,张健评偕女儿张静雯,翻译出版了美国人系统研究盐井沟化石的经典学术著作《中国四川石灰岩裂隙中之更新世哺乳动物》。2007年“五一”长假期间,他独自来到盐井沟寻觅化石。张健评与姜大伦、姜元顺父子一起,雇请村民在大垭口一处喀斯特大坑底部发掘,挖下1米多深后,他们惊喜地发现,一根保存完好的长度约1.5米的象牙露出。他们小心翼翼地从旁边掏出了大型骨骼化石。由于担心缺乏专业技术对化石造成损坏,在掏开表层泥土后,他们第一时间报告重庆自然博物馆和市文化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在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指导下,旋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头长6米、高3米的“巨无霸”东方剑齿象化石。

2010年至2011年的那次发掘,又先后出土了两具东方剑齿象化石骨架及大量其他门类化石。其间,在万州文化部门任职的我曾到现场“探班”。那是我唯一一次与野外考古零距离接触。当时老姜和几位考古人员正在作业,几个人皮肤黝黑、挥汗如雨,衣服上沾满了泥土。我和同行的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由感慨,博物馆里那些光鲜的展陈品上面,凝聚着多少考古人员的艰辛付出啊!

 2011年盐井沟大垭口发掘现场

2016年至2019年期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合作,在盐井沟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古生物化石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的大量珍贵化石标本,装满了一个巨大的化石仓库。“多件化石标本,在个体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纽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弥补了国内相对缺少盐井沟实物标本的遗憾。”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魏光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自豪地说。标本之中的巨貘骨架化石完整度超过95%,为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一路上,我们一行相互交流,深入探讨盐井沟的科学与历史价值。

重庆万州盐井沟与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等史前考古遗址一起,代表了20世纪初在我国最早被发现的化石集中产地,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一百余年来,盐井沟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发掘化石数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门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

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成与保存,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密不可分。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溶洞密布,林木茂盛,既是远古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大量溶洞和石灰岩裂隙也为动物死亡后形成化石并得到有效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据化石研究成果,专家还原了百万年前的盐井沟:大熊猫的祖先并非现在这样呆萌可爱,而是习性凶猛,经常吃小动物“打牙祭”;豹子打不赢豪猪;“四不像”的巨貘只吃嫩草……

回顾盐井沟的发现、发掘、研究与保护历史,对推进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和发现,向民众普及化石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据新田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对盐井沟古生物化石产地的保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万州区文物管理部门划定了13.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划分了核心区与缓冲区。他还透露,在新田镇境内,距离盐井沟不远的地方,专家还发现了恐龙化石,有待科学发掘。

考察期间,岳宗英与92岁的黄万波教授通了电话。黄老认为,迄今为止,盐井沟的发掘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在盐井沟进一步开展科学调查、发掘,说不定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实现我们考古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他说:“如果找到人类的化石,找到人类生活的地点,以及生产、生活工具,那我们就可望在三峡腹地,建立起一个人类与各种动物共存的自然保护区。”

 黄万波(中)在万州区博物馆指导东方剑齿象装架工作

结束现场考察,老姜夫妇以丰盛的土菜招待我们。席间老姜自豪地告诉我们,儿子姜玲敏从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学到不少化石知识,现在也加入了保护“龙骨”的行列,成为一名化石修复师。“四代人传承守护‘化石窝’的故事还上了电视呢。”老姜说,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就是盼望依托这些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在盐井沟建设“古生物化石遗址公园”或“化石博物馆”。

远古的万州盐井沟,无数生命曾在这里兴起、繁盛、衰败和灭绝,给人类留下了跨越百万年的“生命谜题”。这些动物祖先与生态环境的共处经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借鉴学习的最佳案例。黄万波教授的梦想,村民姜元顺的梦想,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呢!

回望层林尽染的盐井沟,心中不禁涌起一份敬意与温情——一味中药的逆袭,一个百年的传奇,一组群像的丰碑。探寻不已,弦歌不绝。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提供)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