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生命线”系列㉖劳动精神的培养|张倩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13 19:18:13

作者简介:张倩,中共党员,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特殊教育专业指导老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时政评论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道理大家都懂得不少,可是在行动上还有差距。至少有一些人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有的老师把劳动当作惩罚的工具,让犯错误的学生去打扫卫生,好像只有犯错误的学生才配有劳动一样,导向是出了问题的;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劳动,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于是孩子便逐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校和社会在营造学生热爱劳动的氛围上比较缺失,几乎没有硬性要求,许多只是把“热爱劳动”当成口号。

说起学生不热爱劳动的事,我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干部,周末邀请几位同学去她家里做客。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由于外面下了很大的雨,于是她决定煮面条给几位同学吃。平时没有煮过面条,她把凉水和面条同时放进锅里煮,结果面条煮成了面糊,她很是尴尬。这件事情在学校被传成了一个“笑话”。事实上,还有许多学生不热爱劳动,他们的表现也非常令人担忧:胖乎乎的陈同学第一次住校,他在家从没干过家务,于是轮到他打扫寝室卫生时,他竟然花钱请生活老师帮忙打扫,还说自己不是干活的人;李同学的衣服开线了,他不会缝补,竟然用透明胶把衣服贴上,就这样直接进了教室上课,惹得同学们开怀大笑。

青少年的劳动精神的培养,需要下大力气。特别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发力、共同参与。我们要杜绝劳动教育内容的空化、形式的虚化、目标的弱化。社会层面,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强大功能,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为学生劳动搭建平台,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为学生成长找到通道。学校层面,不能把劳动教育边缘化,要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建立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完善劳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家庭层面,不要培养“娇娇儿”,要在督促孩子搞好学习完成作业的同时,适当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孩子劳动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与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从小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动手劳动的习惯;对于中学生来讲,要在他们心中播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树立劳动意识,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识,树立用伟大劳动成就伟大人生的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讲,要强化其“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能成功”的价值观,从而做到志存高远,踏实奋斗,投身伟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幸福是劳动创造的。新征程上,只有做到劳动教育与管理并举,才能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动力;只有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只有把劳动、生活和学习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郭羽,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