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观察|好好说话写文章②|郝安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17 09:58:42可如今却有人不珍惜,不当回事,甚至肆意践踏,有意污染。择其要者有三:
其一,是正规书面语言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逻辑混乱随处可见。空话、套话,四平八稳、没有用的话连篇累牍。为了对仗、排比,凑四六句子,挖空心思、生搬硬套,像“反复抓、抓反复;经常抓、抓经常;具体抓、抓具体;重点抓、抓重点;深入抓、抓深入”……弄得像绕口令,关键的一些字、词、句与汉语原有词义和用法不一致,明显影响到汉语的表意效果。还有一些商品广告移花接木,滥用谐音,乱用成语。一表人才变成了“依表人才”,无微不至变成了“无胃不治”,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造成了严重的语言伤害和污染。
现实生活中,一些所谓讲话,看似面面俱到,其实绕来绕去,虚无一物,讲了等于没讲,群众不买账。导致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关于好好说话,说有用的话,解放军报曾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故事,至今听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当时,指挥上甘岭战役的是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为了保证战役顺利进行,秦基伟与前线困守坑道的部队通话,他刚说了一句“转告坑道里的同志们,军党委和军首长都很惦记前面的同志……”,就被电话兵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首长,别啰嗦了!拣要紧的说,先下命令吧!
秦基伟后来回忆这件事,神情凝重地说:战士们做得对!那时牺牲了很多通信兵,也很难保障长时间通话通畅,只能抢一句算一句。
其二,是曲解正常词汇的所谓网络潮词,在虚拟群、朋友圈乃至实体媒介现身流行。字母词和音译词不分场合滥用,各种用词的混乱和庸俗大行其道。
比如GG、美眉、青蛙、恐龙、Q你、PMP、7456……如果不告诉你这些词的意思分别是“哥哥、妹妹、男孩、女孩、和你用QQ聊天、拍马屁、气死我了”,你能懂吗?
网络词语,还包括短信,简洁省事,生动风趣,画龙点睛,人情味浓,一出来就得到人们垂青。但鱼龙混杂,品位不高,低幼化、贫瘠和降智,也是它的痼疾。
比如一个“哈”字,不知是不是受“哈腰”的启发,赋予它有了“非常想得到”“崇拜”的意思,于是哈哈应运而生,哈哈族愈来愈受青睐,哈韩,哈日,哈一哈,非常哈,甚至十个几十个哈字列队出场,一时云里雾里,哈得有声有色。
再举几例:“人艰不拆”“不明觉厉”“香菇蓝瘦”这一类霸屏的网络新词,人们看多了,也就慢慢猜到这些流行语分别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难受想哭”的意思。
这些初看莫名其妙,经细细揣摩又有那么一点意味的潮词,很多人一开始不屑一顾,渐而见怪不怪,时不时还要不由自主地套用一下。然而很多流行的新词明显是一过性的,至于哪些能存留下去,由不得你我,需要时间的检验。
其三,是英文缩写俯拾即是,一连串的字母掺杂在汉字之间。也不知是作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还是干脆就为了不让人看懂,反正有的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隔三岔五就塞上几个字母,而且不加注释,使不懂外文的读者如看天书,让不识英文的读者变成了文盲。
如果说这样夹杂真有必要,并出现在某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报刊尚可理解;但用在面向国内的大众报刊,就匪夷所思了。“士多啤梨”搞了半天原来就是草莓饮料;人人都吃过都知道的薄脆饼干不说,非要写成让你瞠目结舌的“克力架”。卡拉永远OK,一张VIP看两场动物SHOW,CBA,翻译过来就是酷毙了。
诸如此类,让人颇费猜测。
编辑:向俞璇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