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幸遇三杯酒好|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25 16:31:36我少年时期曾经有一次喝酒的壮举,那时候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在舅舅家我用黑瓷墩子碗喝了一小碗白酒,时光漫漶,什么牌子的白酒现在是记不清了。只记得我走在院子里两脚像是踩在了棉花上,回家的路上我坐在马车上看天上的云朵都在兜兜转转。
上大学时,正青春年少,喝酒次数也不少,那时酒量大,醉酒的经历不多。当时喝酒也不讲究,白酒、啤酒、葡萄酒来者不拒,曾记得我们同宿舍的四个哥们儿,在学校后门的一个小酒馆里喝了四十多瓶啤酒,抬眼一看已是凌晨了,我们结伴返回校园,学校后面的山包在暗淡的星光下显现出模糊的轮廓。有一次和一个师兄喝酒,出酒馆时我的脚步虚飘,身子晃晃悠悠。那个师兄酒量大,他提议打一局台球,平时他总是输,而我在半醉半醒间还是赢了他。第二天据他所说,我看着已经到量了,但是在出杆击球那一瞬却是异常地精准。
后来参加工作后有过多次醉酒的经历。醉酒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痛苦狼狈,常常像患了一场病一样。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醒酒的时间变得很长,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从喝酒的当晚算起,到第三天才感觉恢复了元气,醉酒真是既伤身又耽误事儿。每次饮酒过量后,我总是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饮酒了,可一旦得遇好友依旧放飞自我,豪爽地将自己放倒在酒桌旁,追根溯源,我的直性子早已随着年少时的那碗酒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如此看来我应该算是一个喜酒之人,年少时除了白酒还喜欢喝啤酒,随着年龄增长,现在的我最喜欢的是白酒,酱香、清香、浓香、凤香皆可,啤酒和红酒于我只是酒桌上的点缀,并不深爱。
饮酒的乐趣、理由和基调,古人早就在自己的诗中写过。晚唐五代的韦庄曾写过:“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其实是对个体寄存天地的哲学关照,是在有限时间里通过饮酒排遣失意的狂放表述。酒是文明的产物,不仅可以制造幻觉,让人摆脱哀矜郁闷,也可以使人回归本真状态。一个时常饮酒的人,大概也是一个常常反思生活的人,他喝酒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调节,而且他能够在喝酒的过程中审视自身,反观生活他允许自己的平凡,也接受了自身种种不完美。而把酒喝高了之后,将不着边际的大话抛到天上的短暂抒情也是一个自我释放的疗愈过程。
酒里面藏着率意和达观,虽然李白说过“举杯消愁愁更愁”,但仔细推敲,其实这首诗里的愁并不郁结,忧愁早就随着载起一叶扁舟的流水稀释,况且酒里面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迈。古人的笔下也常常有劝慰之辞,除了那句尽人皆知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之外,还有“莫思身外、长近樽前”的叮嘱,还有“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抒怀。这些诗句并非单纯地劝人及时行乐,而是提醒世人不必过多地关注身外的功名利禄,身外物皆是虚幻物,莫不如珍惜当下,让自己的身心抵达愉悦之境。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这句诗写出了酒和生活乐事之间的关系,幸遇好酒与恰逢花开都是值得开心的好事。我们不必执着于某种追求,要学会自己转过身去寻找可以调节身心的乐事,找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理由——不妨举杯在手。其实我们并不是在找理由喝酒,而是拨开生活的碎屑和芜杂,寻找快乐的源泉。
白酒飘香,有一次我从酒厂附近的一条街上穿过,空气里弥漫着阵阵酒香,似乎一不小心人就能醉倒。白酒的香气能勾起人对往事的回忆,令我想起年少时在故乡饮酒的经历。如今我年已不惑,穿过岁月围成的帘幕,我仿佛看见十二三岁的自己,他站在故乡的土路上注视着我,我在他的注视下不曾迷路,没有彷徨,没有低眉,活成了现在的样子。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编辑:贺兴梅,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