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市场化媒体为何拿走了重大主题奖?

文章来源: 传媒茶话会发布时间:2022-11-28 19:15:33

今年是中国新闻奖首次开展对重大主题报道评审,因此,获奖作品也备受关注。在获奖作品的名单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第一财经作为一家市场化的财经媒体,他们的主题报道竟然突破央媒和各省党媒的重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三等奖,这是极为不易和罕见的。

这家市场化媒体为何能获奖?传媒茶话会继续推出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

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类三等奖作品——《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

图片

李军,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作品:

https://www.yicai.com/topic/101086872

图片

作品背景: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以党的“红色金融”为主题落脚点,以“红色金融路线”为脉络,从1921—1949年,分四个时期体现红色金融的萌芽、建立、发展与成熟。为此,第一财经采编、摄影团队,去往广东海丰、湖南浏阳、陕西延安、山西忻州、福建龙岩、江西瑞金、河北石家庄、北京、上海等9省市10地采访拍摄,团队踏寻旧址,走访亲历者、后人和研究者,历时2个月,终于完成了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实地采访拍摄。

之后进入紧张繁重的后期制作阶段,我们力图通过文字和影像呈现出一个个真实的红色金融故事,在文字写作的同时,视频剪辑、文案、人物口述剪辑、电视宣传片制作等后期制作同步进行,保证文字和视频报道的整体呈现。

我们还精心设计制作了《薪火》别册,为了突出年代感,全书采用仿古的纸张,每一根线条、每一张图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装帧上运用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在还原厚重年代感的同时更能体现创意的品位感。

为了提升受众的参与感,我们设计了“薪火·博物馆”H5同步上线,在这个虚拟的红色金融博物馆里,受众可以畅游六个不同的展馆,分别展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历程,通过文字、影像、历史照片,带领大家感受党的28年风雨历程,观览之后还可以抽取《薪火》别册,以作珍藏。

作品点评:

深度主题报道的全媒体实践样本

——评中国新闻奖《第一财经》红色金融报道“薪火相传”特别专题的报道特色

《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是第一财经精心策划制作的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报道,通过文字报道、视频、印刷物、H5多媒体等组合的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呈现出一个个真实的红色金融故事,展现党的红色金融历程,传递党普惠为民、一脉相承的金融思想。这个特别专题的特别之处,是全媒体形态在深度主题报道应用和实践的有益尝试,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具有样本意义。

宏大叙事结构与媒体视角

一财是我国主流财经媒体。《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以党的“红色金融”为主题落脚点,以“红色金融路线”为脉络,从1921—1949年,分四个时期体现红色金融的萌芽、建立、发展与成熟。每个阶段中,根据历史的情况,选取1—3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展现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金融在此过程中承担的功能、作用、具体表现形式等,体现了宏大叙事与独特视角的完美结合。体现出党的百年历程主题宣传与财经媒体出版宗旨的有机统一。

团队“多兵种”协同

第一财经组成以文字报道和视频报道力量为主的采编、摄影报道团队,统筹不同分工的媒体部门,动员多种资源,通过对广东海丰、湖南浏阳、陕西延安、山西忻州、福建龙岩、江西瑞金、河北石家庄、北京、上海等9省市10地的采访拍摄,走访亲历者、后人和研究者,通过8篇深度报道文章配长视频和12个人物口述短视频,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以多媒、立体呈现出历史上一个个真实的红色金融故事,展现党的红色金融历程:

大革命时期:萌芽(1921—1927)——《彭湃的理想与信念:混沌中探路红色金融,点亮革命的光》《湖南:红色货币战争策源地》;土地革命时期:建立(1927—1937)——《闽西红色金融往事:商人愿拿银元贴水换苏币》《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个红色国有银行的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发展(1937—1945)——《从窑洞银行到货币斗争,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金融路》;解放战争时期:胜利(1945—1949)——《沐浴战火的金融脊梁:从解放区财经统一到人民银行诞生》《解密国统区红色金融战线上的“钱袋子”》《1949上海的人民币保卫战:政治、经济双管齐下》。

对这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制作了8个长视频:《海丰——初试啼声》《湖南——红色金融策源地》《薪火·闽西篇——钱袋子和枪杆子》《薪火·赣南篇——薪火相传》《薪火·山西陕西篇——没有硝烟的战场》《薪火·石家庄 北京篇——开启新中国金融大业》《薪火·上海篇——红色金融战线上的“钱袋子”》《薪火·上海篇——1949 人民币保卫战》,以及《薪火·红色金融 人物口述:马林》《薪火·人物口述 曹可凡:我祖父的“红色金融路”》《薪火·红色金融 人物口述:刘芙田》《薪火·红色金融 人物口述:郑朝纲》《薪火·红色金融 人物口述:杨昆华》等12个人物口述短视频。画卷般、轴线化勾勒出这条历史脉络,生动性、再现性、可读性都非常强!

“特刊”化

专题报道“特刊化”,是纸媒发挥优长、承续传统、创新载体的一个重要尝试。作为特别专题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财经主创团队别具一格地设计制作了《薪火》别册,全书采用仿古的纸张,每一根线条、每一张图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装帧上运用裸脊锁线的装订方式,在还原厚重年代感的同时体现出创意的品位感,阅读之余,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印刷美物。这是这组专题报道的亮点之一,值得报刊特别散页出版物深度专题报道借鉴,更是体现工匠精神的情怀之作。他们精心打造出来的这一“别册”,即便在纸媒时代也堪称上品。始终坚持生产精品力作,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出版工作的时代要求,是新闻出版业立业之本。

场景、体验与受众参与

特别专题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同步上线的“薪火·博物馆”H5,阅读报道的同时更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在这个虚拟的红色金融博物馆里,受众可以畅游六个不同的展馆,这里分别展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历程,通过文字、影像、历史照片,带领大家感受党的28年风雨历程,观览之后还可以抽取《薪火》别册,以作珍藏。这条不断延伸的产品线,打造出一条广泛深入的读者参与度、体验感比较充分的产品衍生线。值得我们在组织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设计时参考。

专业、精致、精准、精良

财经媒体,贵在专业、精准、精致、精良。重大主题报道是对报道组织“战役性质”的总安排、总部署,所以,必须按照“精品、一流、上乘”去打造。中国新闻奖首次开展对重大主题报道评审,这也是评审的主要标准。

追求“一专三精”是一财长期坚持的努力方向,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是这一特色的集中体现。从策划到采访、拍摄、写作编辑,再到后期剪辑、制作、包装,多媒体产品的设计、制作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第一财经的“一专三精”的特色。

特别重要的是,《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通过记录和传播党的红色金融历程和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普惠为民、一脉相承的金融思想、金融理论进行精品化的表达,是一财精进品质的集中体现,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刘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