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冰火相融的孺子牛|董小玉专栏

——对话阎晶明《这样的鲁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05 16:57:2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孺子牛”精神,是他人格中的底色;“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孜孜不倦、一生求索是他的人生追求。他身处虚伪恭维的包围圈,头脑却保持一以贯之的清醒,立志要做觉醒者、启蒙者和行动者,拯救国人的灵魂,提振国人的精神。这便是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阎晶明笔下的鲁迅,是在人间烟火中艰难跋涉的普通人,更是在凡俗世界里发出不凡声音的智者。

阎晶明曾说:“我愿做桥梁,把鲁迅往更广的方向传播。”《这样的鲁迅》是阎晶明特地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作品。其中分别讲述了鲁迅在故乡、南京等地、北京和上海4个时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课本之外的,可亲、可爱、可敬的鲁迅形象:爱和憎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外表冷峻,文字犀利,内里其实始终燃烧着热情,葆有对国家的激情和青年人的关怀。这样一个立体、丰富、可感的鲁迅形象借由阎晶明的文字跃然纸上。为走进鲁迅的世界,体悟鲁迅的精神,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研究生查闽微:鲁迅聪慧早熟、有情有义,却碰上了动荡的时代,弃医从文是鲁迅的觉醒,以笔为刃是鲁迅为国人的精神觉醒进行的努力。请问您如何看待他的觉醒与成长?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鲁迅一生有三次觉醒。故乡的“不变”是鲁迅揪心的,故乡的人让他有一种掉在冷水里的悲凉之感,他由此萌生第一次觉醒意识,断然做出“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决定,从故乡逃离走上求索的道路。第二次觉醒发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不甘人后的自强意识、深沉浓烈的家国情怀让一个中国人彻底觉醒。他弃医从文,从为了拯救国民的病痛到决定先拯救他们的精神。回国后,鲁迅产生了第三次觉醒,希望通过文艺唤醒国民的梦想,这种觉醒之力犹如一种潜藏着的能量喷薄而出。三次觉醒中,他不是简单的呐喊者,而是启蒙者、唤醒者、行动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唤醒那些处在痛苦中而又麻木不自知的人,让他们睁开双眼,一起抗争,是鲁迅在探索中始终怀有的愿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研究生查闽微:都说鲁迅给人留下的更多是一个冷峻、严肃的形象。但《这样的鲁迅》中则更侧重于挖掘鲁迅温暖、生动、有趣的一面。他对敌尖锐似冰,对朋友则宽厚如火。您如何看待鲁迅这种冰与火矛盾统一的性格?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鲁迅的人生充满复杂和紧张。鲁迅的家庭坠入困顿后,对世态炎凉的体验深深地影响着他性格的形成,他的文章凸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他文风犀利尖锐,如投枪匕首,他被誉为“民主战士”和“文化斗士”,一生坚守批判立场,以改造国民思想为己任。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毒害,如同给麻木不仁的世人头上浇了一盆盆凉水,对国民的思想认识具有极强的矫正作用。

鲁迅并非一个冷漠的批判者,而是在性格里熔铸了一种“火的冰”的特质,外表冷峻,内心却充满了热情,这就是我们反复引用的其诗句“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的关系,冰火本不相融,但却很奇妙地融合在鲁迅的内心世界。这种热情里,有对革命者如夏瑜的致敬,有对默默付出的英雄如大禹的礼赞,有对普通劳动者如人力车夫的认同,有对处于悲苦中的人如阿Q的深刻同情……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鲁迅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的丑恶与温暖。因此,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出一个犀利而又宽厚、冷峻而又温暖的鲁迅。

做醒着的,而不是躺着的青年

研究生查闽微:“青年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鲁迅一生都在关心青年,把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现实中遇到需要自己出手援助的青年,鲁迅也从来没有退却或冷漠待之。您如何看待鲁迅对青年的态度?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鲁迅始终在为培养中国未来之脊梁而前行。他希望青年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味模仿前人的经验。他希望青年人能对人生有一个更加明确、长远的目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但鲁迅对青年的态度有时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看到青年人充满热血、激情和不顾个人安危的勇猛;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担心青年因为这份勇猛而牺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归根结底,他始终怀着美好的愿望,愿有为的、正直的青年,能够保证“生存”,越过“温饱”,求得“发展”。这对我们当下的青年也很有借鉴意义。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