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王超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08 15:13:48

undefined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回顾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

踔厉奋发: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接续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国家现代化。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建国方略》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尤其是第二部分《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纲领。《实业计划》提出了包括修建六大铁路系统、修建大海港、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等设想,由于经济上效仿西方工业化路径,政治上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现代化在当时也只能是一个设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扛起了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的旗帜,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就强调“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布局落到了实处。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确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郑重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设想,“四个现代化”概念正式成型。

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重要成就。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此后,他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阐释,并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他创造性使用“小康社会”这一带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重大概念。小康社会的提出,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革新,奔小康成为当时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明确表示:“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邓小平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此后,他又不断完善这一表述。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目标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这一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展望新世纪,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个阶段性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接力棒,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不仅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之中,而且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启了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覆盖13个方面,奠定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次大会把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并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勾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是“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升级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一战略安排进行了重申。二十大报告还特别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图景更加清晰。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从“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探索、不懈追求,最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辑:刘桂池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