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丨渐去的木炭丨徐成文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12 10:37:47

前些日子,我冒着刺骨寒风回到农村老家。瑟瑟发抖的我,一进屋便向年迈的母亲提出要求,想弄些木炭生火暖和身子。母亲有些抱歉:农村早已没有木炭了,你就在家跺跺脚吧。

遥忆童年,木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先说说木炭的形成吧。木炭,顾名思义就是树木燃烧后形成的炭,呈黑色。制作木炭的过程极为简单:农民们先将森林里、田边地头长得歪歪倒倒的树木砍回家,用锯子锯成小节,再用斧头劈成若干小块。由于此时的小木块是潮湿的,不能直接送进灶孔里燃烧,所以还得将其搬运到厨房的横梁上,让其在暖和的温度下,早日蒸发水分。过不了多久,小木块就会在浓烟的熏烤下变成黑色。如果不着急,还可以将小木块置放于房前屋后能避开雨水的空坝,让其慢慢变干燥,需要时再搬运到厨房即可。   

以前的农村,房前屋后的杂草、各种农作物的枝丫均可以作为燃料,所以一般情况下,仅烧几个人的饭菜,是极少使用树干等大柴。如家中有红白事,需要大量的柴火做饭,大柴就冲锋陷阵派上用场了,毕竟大柴的火焰大、火苗高,发挥出来的热量大,可以大大提高做饭炒菜的速度。

开始做饭了,厨房专管烧火的师傅大声向主人家吆喝:“快点搬个坛子来,好闷木炭。”主人家再忙也得从其他房间搬来一个或高或矮的陶瓷坛子,顺便加上一两句客套话。烧火的师傅是制作木炭的高手,见灶孔里的大柴燃烧殆尽,便用火钳将其分化成两三寸长,然后夹入身旁的陶瓷坛子里,再立即盖上盖子,让还有火星的大柴在缺氧的情况下尽快停止燃烧,好让其形成木炭。办一场红白事,往往会制成几坛子木炭。一个坛子里的木炭装满了,师傅会在确保完全冷却的情况下,将木炭倒入早已准备好的尼龙袋子里,再用绳子将袋子口子封住。

制作好的木炭用处极多。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火盆。冬天来了,要是有重要客人来访,主人家会搬出平时藏匿于旮旯处的火盆置于客房中央,从灶孔中取来燃烧正旺的炭火放于火盆中,再将木炭放于上面,炭火很快将木炭引燃,一盆明晃晃的木炭火就呈现在客人面前。主人与客人一边拉家常一边烤火,热烈的氛围驱走了冬日的寒意。有些较为富裕的家庭,还购买了蜂窝煤炉子和蜂窝煤。引燃蜂窝煤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木炭就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了。可以在蜂窝煤里面放入少量的引燃物,等其燃烧后立即放入木炭,木炭借着火星很快就会燃烧。木炭燃烧后,就将蜂窝煤放于木炭上面,不一会木炭就能引燃蜂窝煤,主人家在蜂窝煤上面蒸饭、炒菜、炖汤均可。而那些稍微贫寒的家庭,则把木炭背到街上,卖给那些街上的居民烤火或者生蜂窝煤炉子。价格虽不菲,但也卖不了多少钱,因为木炭的重量轻,即使一大背篓也不超过十公斤。

而今难觅木炭的踪迹,一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不再砍伐树木当柴,自然就无法生成木炭;二是液化气或者天然气深入农村,方便又卫生,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故乡的木炭渐渐淡去,心中总有一些不舍,毕竟伴随我走过了寒冷的童年。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