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丨薪火伤兵梁丨谭大松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20 08:44:47


伤兵梁,戴上放大镜,或许在地图上才能搜到的小地名。

为何叫伤兵梁?从江南的燕山乡横越大江,去瀼渡伤兵梁的渡船上,我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

翻开年代久远的地名册,不难发现,先人们在取地名时,要简单也简单,那是可以不用费脑子,就能喊出一个山包、一个垭口、一个地方的名字。说复杂也复杂,复杂得有些讲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寓意。

我想,伤兵梁这地名应该蕴藏着故事和寓意,那一定与伤兵有关,一定藏着伤兵的传奇,不然怎么会冠以伤兵的字样在内。渡船即将靠近长江以北的瀼渡码头,伤兵梁的轮廓犹如显影剂里的照片,在我的眼眸里越来越清晰。何时的伤兵,哪里来的伤兵,为何受伤,轻伤还是重伤,伤兵又到哪儿去了?我不停地追问自己。

瀼渡人把伤兵贴在山梁的标签上,可见,伤兵梁在他们心中的高峰是多么的巍峨,伤兵梁的伤兵在他们陈酿的世事里可是抹不去的膜拜,那是要让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地记住伤兵梁,永远地记住伤兵梁伤兵流芳的花香。那么,伤兵梁一定是有一段历史记忆让人感慨的荣光之地,伤兵梁的伤兵一定是正义的勇士、民族的英雄、民众的护卫。在轰隆隆的船桨声中,我的想象愈加地发酵升温,想象着伤兵梁无尽的内涵,想象着伤兵梁伤兵演绎的悲壮让伤兵梁升华的高度,倏然间,我沸腾的思绪喷发着涨潮般的敬意,崇拜、仰望伤兵梁、仰慕伤兵梁伤兵的火焰灼热我追寻的情思。

伤兵梁就在重庆万州瀼渡镇,确切地说,就在瀼渡新场镇东北角江岸边的中坝上。三峡工程蓄水后,伤兵梁已被上涨的江水淹没大半个身子,再也见不着原来那样高耸的山梁,摇身一变成了横亘长江北岸中坝上的微半岛。而伤兵梁却是永不沉没的“船舰”,日夜守护在瀼渡的江岸边,伤兵梁的厚度依然镌刻于瀼渡的山水之间,伤兵梁的名字依然那样被瀼渡人热乎乎地呼着唤着,伤兵梁的伤兵依然让瀼渡人永远地铭记。

下了瀼渡龙井码头,上行100余米,就是我仰慕已久的伤兵梁。已是四季轮回的深秋,落日的余晖踹破黄昏前天幕的羊膜,一会儿,红灿灿的晚霞就铺满峡江的天空。站在伤兵梁后面通向瀼渡码头的马路上,极目红得似火的江面,宽阔的平湖壮观似海,霞光浩渺,烟波潋艳,微风吹皱的细浪舞动亦梦亦幻的潇洒;再转换视觉,放眼远眺,秋风掀开的燃点,浸染红叶烂漫的山峦,浪花飞腾岁月静好的嘹亮向东朝西逶迤而去,泼荡雄浑、昂扬的绯红气势。我荡开的思绪犹如浪花在洋洋洒洒地飞扬,是伤兵梁演绎的千古佳话,是伤兵梁伤兵的薪火相传,垫高了汤汤江面,湛蓝了浩浩湖水,青绿了巍巍群山,更是他们我以我血荐轩辕大无畏的气概璀璨了江浪的斑斓,浪漫了山野红叶的遐思,筑就了滨江大道悠扬的畅想。想着想着,面对豪迈的大江,面向巍峨的大山,我虔诚地弯下腰向伤兵梁鞠了三个躬,向伤兵梁伤兵的灵魂鞠了三个躬,以献上我赤诚的怀念、莫大的敬畏。

登上伤兵梁,凑巧的是,迎面遇见一位当地老人。这位土生土长叫骆世洪的老人,白发银须,脚板硬朗,目光炯炯,有如传说中的仙风道骨。

“你们是来伤兵梁缅怀伤兵的吧?”热情的老人上前问道,一下子就把我和他的距离拉近,如同久别重逢的老相识。

“老人家,这儿为何叫伤兵梁?”我像小学生求教老师那样,毕恭毕敬地问道。

“哈哈,我在这里度过了八十几个春秋,可以说,是这儿的地名通,也算你问对了人!”老人拱了拱双手,紧接着娓娓道来,伤兵梁的传奇如淌着的清泉在我耳边回响。

果然,伤兵梁与伤兵相关,与伤兵的血脉相连,与伤兵的骨肉相依,华夏民族浩瀚历史上记录着伤兵梁光辉的一页,伤兵梁的伤兵书写了一首浩气长存的壮歌。时光隧道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龙的传人被日本侵略者野兽般的强暴肆意践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个伟大民族的滚滚烽烟碾压着法西斯狂妄的铁蹄,似杜鹃的啼血浸染了深入骨髓的中国红。那是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收治伤残将士的后方医院在宜昌、万州拔地而生,万州瀼渡中坝的山梁上也修建了一所后方医院,血肉模糊的将士陆续转送这里救治。那些治愈的将士又冲向犹如死亡谷的前线抗日杀敌,誓死保家卫国;而那些医治无效的将士被就地掩埋,忠骨和英魂永远地留在中坝的山梁上,竖立起一座座永恒的丰碑!那时起,救治伤残将士的这道山梁就被瀼渡人称为伤兵梁。

2017年,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伤兵梁现场发现十余块散落在山梁上抗战时期伤残将士的墓碑,历经八十年风吹雨打、日晒雨露的侵蚀,这些墓碑大多已经断裂,碑上的不少刻字也模模不清,但是,“民国二十八年一等兵某某”等字样仍旧依稀可见,就在这道山梁上,还发现了三十多个墓穴。

“这下你明白了吧,伤兵梁就是一块英雄之地,伤兵梁上的伤兵就是无愧于中华民族史上的英雄,如果不是如同伤兵梁英雄的热血忠魂垫底铺路,谁也不敢说如今的天日有多晴朗,所以啊,我们没有理由遗忘英雄,没有理由不怀念英雄,没有理由不敬仰英雄!”老人顿了顿,又感慨道,“啥叫英雄,我这个大耳朵百姓没有识过多少字,你就别笑话,我是这样理解英雄的,英雄就是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

柔和的江风轻拂着老人坦诚的神态,老人心语的字里行间对英雄朴实无华的敬仰,渗入我热腾腾的心灵,岂止打动了我,更是激发我为英雄放声歌唱,“英雄就是血洒疆场的雄鹰;英雄就是血沃山川的符号;英雄就是生生不息的薪火。”

长江大动脉连通着逐水而居的古代巴人的血脉,大山炼铸了逐山而生的古代巴人坚挺的骨骼,活跃在崇山峻岭的古代巴人与风霜雨雪勇猛地抗争,与闪电雷鸣顽强地搏击着,与豺狼虎豹坚韧的并存着,生命的豪放在江峡之上的长空奔流,生存的彪悍在江滨的大山之间飞旋,那是多么美妙的旋律,那是多么绚丽的图景。而獽人正是古代巴人的一支,瀼渡人就是獽人中的一员。商代晚期,獽王率领族人溯水而上,从巫山迁徙至今天的瀼渡,就将都地改为瀼塗。在中国古代,瀼渡曾经也称作獽都,意为獽人之都,獽人的称谓也逐渐由“獽”字谐音的瀼人替代。

伤兵梁犹如一盏永不凋谢的灯,辉映在瀼渡这块迸放活力的土地上;伤兵梁的伤兵又似永恒闪烁的光,闪耀在瀼渡人上下求索的心田里。瀼渡人循着伤兵梁英雄的足迹,追逐着炽热的阳光,也没有辜负伤兵梁伤兵的英灵为了瀼渡人平安、幸福的守望。

三峡工程绵延着华夏五千年文明长河的星火,瀼渡这块长江孕育的山川,这块英雄长存的地方,“舍小家,为大家,爱国家”的歌谣分外激荡,1998年秋收时节,柆于高朝门的老场镇向着高远的天空回望了一眼,就静谧地沉没在江水里,成为时空尘封的记忆。而矗立在老场镇上游500米石山架处海拔200米以上的新场镇,像一颗明珠闪烁在长江北岸的三峡大地上。瀼渡的数千移民情倾利国利民的三峡工程,割下住惯了老屋的挚爱,割下种惯了黄土地的痴爱,割下在老屋听惯了梦中风声雨声的喜爱,离开故土另寻新家在所不惜,有的就近后靠自强自立,有的搬进新场镇另起炉灶经商办企业,有的揣一抔家乡的泥土,带一抔江岸的沙子,含泪奔赴千里之外的宁德等异地他乡安家立业。他们的壮举,他们的情怀,他们的慷慨,让瀼渡成为彪炳史册的三峡库区第一全迁集镇,让江水的上涨水到渠成,让伤兵梁的视野水涨船高,让伤兵梁伤兵的灵魂九泉含笑。

天空碧蓝山野绿,江水清清峡谷幽,这是瀼渡人美好的心愿,这是瀼渡人向伤兵梁献上的厚礼,这是瀼渡人向伤兵梁伤兵弹响的感恩的山音。说退耕,山坡上的耕地就退避三舍了,说还林,漫山遍野的树林就还原了往日的风采,那墨绿的山林,那油绿的果林,可是护卫恩泽生灵母亲河的绿色屏风,可是阻止狂风暴雨中泥石流蚕食长江的肺叶长廊,可是江岸突立的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工厂。绿林中的双鸡欢快地报晓,长在石头山的重岩绿味飘香,石桥河穿越河溪的翠绿叮咚悦耳,凝望高峡平湖的高村绿林尽梁,瀼渡河淌过的碑牌撑开蓬蓬勃勃的绿伞,俯瞰大江的炉头豪饮绿原氧吧,与高峡平湖相邻的龙井绿风荡漾,似洗的绿被覆盖着瀼渡的每一个村庄,偌大的绿吧温润着瀼渡人沉香的梦乡。

2018年,6700平方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瀼渡纪念广场正式落成,延伸到山顶石上“凛然正气”“卫国忠魂”的纪念牌坊赫然醒目,高达9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庄严静穆,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成了瀼渡人缅怀先烈的神圣之地,也是瀼渡人寄托哀思的神圣之地,还是游人打卡瀼渡鲸鱼口、仙女洞、逍遥庄、石人阅江、瀼渡飞瀑等名胜瞻仰英雄的神圣之地。

伤兵梁,承载着光照千秋的薪火之地,一块精神高地。瀼渡人沐浴着伤兵梁的薪火之光,沐浴着英雄的阳光雨露,绘就着最新最美的图画,一路向着美丽的高原登攀。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