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孩子的诗心|余胜前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23 11:00:47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魂,也是我们心灵的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喜欢诗词,也喜欢教小儿读背诗词。我觉得诗词教育确实是一种生命教育。
诗言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词里面有理想,有抱负,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诗抒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诗词里面有深沉的亲情,有难舍的友情,有缠绵的爱情。
诗富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诗词里面有人生的哲理,有世事的感慨,有真理的探寻。
从小教孩子背诵一些诗词,我不是要让孩子去做什么诗人,而是尽量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定一块基石,增添一抹色彩。
而且,我认为每个小孩都是有诗心的。
前些时候的一个傍晚,我带小儿到小区玩,小儿手指天边忽然跟我说:“你看,黄云万里动风色!”我一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还真是黄云滚滚。令我惊讶的是,小儿竟然能把眼前所见景象与李白的诗句联系起来!
一天晚上十点半了,小儿还要吵着听睡前故事。我说:“今天时间太晚了,赶快睡觉,明天再讲。”不想小儿张口来了句:“不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逗得妻子在旁边也大笑起来。
诗词的魅力,正在于用诗词的语言来表达平常的景象和心绪。而唯有经过沉淀,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自有诗意”……
小儿背诗,还会改诗,颇有点古人的“点化”和“反用”,令我惊叹不已。
几年前,我要到上海和北京出差一周。临行前,小儿揉了揉朦胧的睡眼问道:“您教我那首东西南北柳树的送别诗是怎么说的?”
“东边一棵树,西边一颗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
“对,对,对!我想改两个字送给爸爸。东边一棵树,西边一颗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爸爸’住?!”
尽管小儿只改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此情此景却非常贴切。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子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知道借古人的诗句来表达惜别的心情,我忍不住亲了小儿一口……
还有一次,我教小儿背李绅的《悯农》其一。不想小儿听了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也改了两个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有’闲田,农夫‘没’饿死。”
我乍一听,颇为震惊,把“四海无闲田”改成“四海有闲田”,“农夫犹饿死”改为“农夫没饿死”,不正是对党的好政策的歌颂吗?这一改,改出了新旧时代的天壤之别,改出了赞美之音!
小儿的改诗肯定是无意的,他也绝没有洞察世事的阅历,不过是调皮式的反起说罢了。但能够改得这般自然而深刻,确实是我不曾料想到的。
这也正说明孩子真是有诗心的,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呵护、浇灌、开发和培育!
编辑:陈诚 卢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