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活着的粮仓|陈泰湧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2-23 13:56:01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你信不信,我年轻的时候一顿饭可以吃一斤米,还不一定能吃饱。”刘大哥对我说,“现在油水足,多整几筷子肉和菜,再喝上个二两,酒是粮食精,米饭就刨不了几口了,一顿饭一两米都吃不完。”

当听说现在重庆中心城区还有一座保存良好,仍然在使用的粮站,刘大哥有些激动,酒不喝了,急急地向我追问此地究竟在何处,如何到达。

在南岸区政府迁入到茶园新区之后,旁边的长生桥老街也热闹起来,老粮站成了网红打卡地。这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群,白色石灰刷墙,屋顶是黑灰的瓦,典型的库房风格,却又不同于工矿车间。旁边有一块文物铭牌,上书“长生镇粮食仓库建筑群”。

旁边有两位正在闲聊的老人家见我们拍照,主动介绍说这个粮站成立于1951年,属于巴县五区的粮库,1952年开始建一二号仓,最多的时候有17座粮仓。现在还存有3座老式粮仓和5座粮站建筑。

这里的粮仓有两种,两层长排楼就是房式仓,和我们平时住的房子外形差不多,为连续拱形薄壳顶。而砖圆仓呈圆滚形,为八角攒尖顶,圆筒身厚实,粮仓形似传统农家的米缸,寓意五谷丰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粮仓。砖圆仓上有小窗户,下有通风口,通风效果非常好。墙厚0.5米左右,十分坚固。两个砖圆仓连为一组,两个仓之间建有共用水泥楼梯,底层用来观察仓里的粮食状况,上到顶层可到粮仓的入粮口。

刘大哥回忆道,以前各个乡镇都建有粮站,那时的粮站不同于现在的商店,它是公粮的收购和发放所,农民到那里去交公粮,城镇居民凭粮本儿和粮票购买粮食。粮站还进行榨油、挂面加工等,“当时觉得能到粮站工作那是好安逸哟,哪怕吃不到那些粮食,只是摸一摸都觉得过瘾”。

在这几个砖圆仓之间有一个坝子,现在浓浓的树荫下一群老人在打牌,他们是以前粮站的老工人,至今还住在旁边的宿舍里,都是70出头的年纪,在这里,每个粮仓都像旁边古树的年轮一样,记录着自己的历史,里面也装着粮站工人半辈子的回忆。午后他们常会到砖圆仓这里来逛逛,摆摆龙门阵,重温晕染着金灿灿稻谷香的岁月。

他们说,每当粮库春秋两季收粮时,农民要自己把粮食运来,排队要排到外面的马路上,“我们有工作要求,收粮把关严格,要用竹子或细钢钎插入粮袋中,取出样品检验,看里面有没有小石子等杂物,抽检晒干程度,发现问题就拒收——我们晓得那时的农民苦,但也没得办法。”老人家背已佝偻,说这些话时却挺了挺胸脯。

刘大哥和粮食流通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一本活辞典,他说这些老粮仓应该是重庆备荒时期粮仓建筑的经典代表,为解决社会和军队的粮食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国家粮食政策变革的历史。

他说,乡镇的粮站又叫粮食管理所,承担县粮食局下达公粮购粮征收任务以及储备粮收储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吃粮不愁了,粮食流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站也进入改革的洪流中,2006年1月1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交公粮”成为了历史名词,粮站也结束了原有的历史使命。

刘大哥又说,从停止征收公粮开始,粮站主要的商品流通和加工、仓储等功能已经被高科技的现代粮食仓库和物流园区所取代,很多以前的粮仓纷纷被新的城市建设所更替,湮灭在了历史尘烟中,但这座老粮仓恰恰卡在了时光的缝隙间,就像一个符号,保存着这座城市的一段记忆。

这里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标志着它能继续长久地保存下去,我们心下稍安,刘大哥的脸上更是藏不住的惊喜。我们在长生桥镇老街粮站将里里外外犄角旮旯都细细地查看了一遍,有部分仓库改作了其他用途,但鼻息间仍然还能闻到粮食的味道——它依然承担着政策性粮食的收储、轮换等一系列工作,我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在入口处还看到了一个“南岸区应急粮油保供点”的醒目标牌!这个粮仓不仅是文物,它还活着,它还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仍然还在守护着粮食!

刘大哥说:“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这个粮站还活着,好啊!”

编辑:蔡雨耘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