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1-04 10:59: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化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各方面工作,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不同条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部署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等重大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美丽中国建设,本质内涵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途径。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作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提出了中国解决方案。

注重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统领推动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力度,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等绿色消费方式,让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潮流风尚。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注重源头减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城市农村、岸上水里、地上地下、陆地海洋等一体化的大生态系统理念,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能力。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有计划分步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企业、社会各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广泛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澎湃力量。

切实将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落实到各方面各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才能更好赢得发展主动权。我们要将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全面落实到祖国大地上,让城乡、区域、山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绘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助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保护好城市生态本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元素,优化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塑造人、城、景融合共生的大美城市形态,促进城市功能和品质全面系统提升。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的自然机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生态本底更夯实。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健全生产、生活、生态等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不同自然地理经济条件,协同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善于运用约束和激励并举的政策机制打造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拓展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定位的发展路径。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汪茂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