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心”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1-05 15:59:17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公开发布首批7个专题共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详细名单,在“大思政课”建设领域持续加大政策指导力度。如何把实践教学基地抓真抓实、建好建优,已经成为“大思政课”整体工作格局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议题。回答好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明,首先要从端正工作态度、明晰工作思路开始,以“五心”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坚守“初心”,强化一种“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搞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对推动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价值,秉初心、担使命、勇作为,让“信仰值”充沛“动力源”。
紧扣“中心”,聚焦一个“核”,重点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工作。“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能离开“大思政课”这个中心点,而是必须服务于“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要找准“靶向”,结合思政课课程内容,依托不同主题的教学基地,开发富有思想性的现场教学专题,设计凸显精神蕴涵的特色思政课程,培育形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价值彰显的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协同“齐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强大合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铸魂工程、民心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凝聚共识、步调一致、协同发力,善于在全局中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教育部门、基地单位及上级部门、学校等相关组织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想到一处、干到一处。
力求“精心”,彰显一个“新”,通过创新变革这一“催化剂”赋能教学。精心谋新意,应该体现在理念、内容、形式、载体等各个方面。目前,“基地”之名林林总总,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基地,而是具有特殊的属性和功能。要克服思维定式,跳出套路窠臼,破除路径依赖,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基地共建共享、众创众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在机制、资源、队伍、平台等方面实现“大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创新案例遍地开花。
注重“正心”,凸显一把“尺”,用好考核评价这一“指挥棒”明确导向。要以“导向标”击“奋进鼓”,把基地建设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以科学化、时代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阵地,通过高点赞率、高美誉度、高影响力的思政金课,教育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编辑:陶一晨 蔡雨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