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学会独立思考|董小玉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1-13 14:39:57记号笔帽内侧为何会有螺旋状凸起?行驶中的列车是从哪儿发出“哐当”声响的?马克笔画圈为何能困住蚂蚁?面对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却往往无法说清楚缘由。日本NHK教育频道专为儿童制作的科教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瞄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教导儿童学会“观察、假设、实验、评估”这4个科学思考步骤。为一探究竟,西南大学师生就此科教纪录片展开对话。
像孩子一样大胆发问
研究生陈印:《像乌鸦一样思考》作为科教纪录片,并没有将纪录视角聚焦于深奥的科学原理,而是对生活中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现象不断发问,似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正如《像乌鸦一样思考》节目组负责人所说:“如果有孩子对你说,他对某个现象很好奇,请你一定要表扬这个孩子。”纪录片的制作贯彻了这一理念,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样特殊的纪录方式?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孩子用无邪的双眼细细丈量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好奇心是他们开启认知旅程的一把钥匙。在“德德尼翁动画”板块中,主角是3个可爱的德德尼翁小人,纪录片用他们的眼睛来模拟孩子们的观察视角。冰面上的大洞是如何形成的?树上挂着的吊环有什么用?一个比瓶口还大的苹果是怎么装进瓶子的?德德尼翁们发现的问题极其微小,提出的假设也很简单,但正是这些看似无聊的发问,最能激活孩子的大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比起向孩子们灌输高深的科学原理,节目组更希望传递给孩子们一个观点——不管问题大小、不论答案对错,在观察中敢于发问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人们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会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外界规则的驯化、生活常识的束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反而丧失了发问的能力。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像乌鸦一样思考》虽是一档少儿节目,但其传递出的探索精神,却唤醒了在生活中疲于奔命的成年人对于求知的渴望,让他们重拾大胆发问的本能,与孩子们一起通过实验、探索,开启“十万个为什么”之旅,以好奇心为帆,遨游在未知的海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进阶。
“烂尾”式的科学解密
研究生陈印:思考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断的实践研究,可以揭开万物神秘的面纱。在第3个板块“苍井优的实验”中,主持人苍井优会先用具体的实验介绍一个现象,然后改变条件提出问题,并给出几种可能的猜测,引导孩子思考,最后再次实验得出答案以印证假想。最后的原理解密环节每次都被“紧急暂停”,只留给观众部分提示,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不完整的、“烂尾”式科学解密?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我们的教育一直囿于对正确答案的追求之中,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事实上,得出答案本只是思考过程的一个附属产品,当一切都朝着标准答案靠齐时,也就扼杀了孩子们思考创造的多种可能性。《像乌鸦一样思考》则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就通过实验将正确答案展示在观众面前。但是,节目中的实验结果有时很难利用生活常识推导出来,实验得出的答案甚至与我们的固定认知截然相反,节目组隐藏原理讲解,利用“烂尾”式的巧妙编排,从答案入手倒逼观众对原理进行自主探究,帮助他们挣脱传统“填鸭式”教育带来的“思维惰性”,打破常识壁垒。其实,《像乌鸦一样思考》这档节目的名字就是来自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寓言故事——《乌鸦喝水》。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伯德表示:“乌鸦具有一定的先天智慧和复杂的思考能力,能主动思考问题并即兴使用工具,在遇到难题时可以推理解决问题,通过反复尝试直至取得成功。”科教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不仅仅传递了权威性的科学道理,其中更蕴含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一起成为“爱思考的乌鸦”,感受思考的乐趣,看到更深远的世界。
当你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并忍不住发问的时候,科学便在你的心里埋下了思考之种;当你用行动来验证思考的时候,科学便生发出实践之芽;当你反复实践不断向本质靠近的时候,科学便长出了真理之叶;当你最终揭开现象神秘面纱的时候,科学便在你的心里开出了智慧之花。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