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有书当枕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1-16 15:25:41

每个人多少都听过一些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比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这些故事多是励志的,头尾间充盈着“劝学”的味道。

古人读书不易。想想也是,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以前,文字都是手工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的,看的时候打开来,不看的时候用绳子捆起来。绑得既不扎实,携带也不方便。读书勤快的人每日里多看几次,竹简和木牍就像要散架一般,一不小心就“韦编三绝”了。搬家更是麻烦事,人家搬家都是床啊桌啊瓷器花瓶,那些读书人光是家里的书就要装一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是许多书香门第的真实写照。

另一个不易便是“读”了。因为白日里要谋生,读书只能趁晚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五更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从三更点灯看书到五更雄鸡啼唱,可见读书人的孜孜不倦。那时候没有电灯、台灯、日光灯,有些人家连油灯也没有,顶多就能点一支蜡烛或一个火把,不消一刻钟,就能把人熏得眼泪直流。看上半个时辰,整张脸都是黑的。如此环境仍能坚持,嗜书之情,不言而喻。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家里有书的读书人还是幸福的,一些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买不起书。对于他们来说,抄书是必备的功课。明初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没有书看,便从有钱人家那里借,借又不能久借,索性便将之抄录下来。为了准时归还,方便下次相借,严寒酷暑亦不得歇。北风呼啸的冬天,砚台冻住了,手指冻僵了,呵口气,浇点水,继续抄录,这画面令人动容。

不过,也有不抄书的。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记录了一段自己的读书往事:“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切。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自己想看的书,只能在梦里一饱眼福,望梅止渴,以至于每日路过书摊都觉得是一种煎熬,袁枚堪称“性情中人”。这或许也是他发迹之后“聚书如聚谷,仓储苦不足。为藏万古人,多造三间屋”的原因之一吧。为了藏书而多造了三间屋,袁枚可谓不负“书痴”之名。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苏轼也是个爱书之人。绍圣四年,苏轼贬官海南,因抄得《汉书》而倍感欣喜:“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当时的海南还是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被贬此间是一件比较凄惨的事情,然而苏轼不以为意,“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还将抄书比作发财,似乎只要有书可读,便没什么好伤怀的。这境界,令人自叹弗如。

除了获书如获至宝者,还有些古人见一古书,如见一故人。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里写道:“开卷之际,如行旧路而逢故人也。”明代的于谦与他堪称知己,曾作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论是至宝还是故人,都是古人爱书的体现。那时候的人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最大的乐趣便在于此:农闲的时候,听雨的时候,夜来无梦悠悠醒转的时候,有书在手,想必会觉得特别满足吧。

编辑:蒋炀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