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冬寒惟觉白菜暖|管淑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1-31 14:04:37北方的冬天,当狂风裹挟着寒气在外盘踞多日,此时,若将不起眼的大白菜就着馒头、萝卜与粉条端上餐桌,人们便觉一阵精神抖擞。
北方人对白菜的喜爱,近乎执着。不论是包包子,还是包饺子,不论是小炒,还是水煮,白菜的作用都能被发挥到极致,有时,煮上一锅猪肉排骨,伴着白菜、萝卜、土豆、粉皮、海带,咕嘟咕嘟慢火一炖,热气腾腾四处溢散,香味顿时飘满整个屋间,盛上一大碗,一口瘦肉一口菜,再喝上几小口热汤,简简单单的食物都能够吃出一种皇家宫廷的派头来。
回想起来,我真正开始接纳白菜这种食物,也就是在北方念大学的那段日子。小时候,最难以下咽的食物其实就是白菜,可能那时的我,味觉连同胃口就和当初的认知与思维一样不够完善,吃到白菜时总觉得它有股黏腻的土腥气,不论怎么煮怎么炒,也化不去那种味道,以至于每当饭桌上配有白菜时,我都是尽量选择避开。
十七八岁,一个人的味觉记忆就如同被春水浇灌了的竹笋一样,慢慢地苏醒了过来。当时,大学食堂有道白菜肉丝汤,同学们都说蛮好吃,于是我就好奇地去吃了一下,当然,主要目的不在白菜,而是奔着肉丝儿去的。打完菜,就着米饭,小筷子一夹,往嘴巴里一送,竟让我觉得白菜的味道没有以往那样反感甚至厌恶了。白菜充分吸收了肉的汁水和香味,又因本身煮得软烂,入口即是浓郁的汁水,轻轻一抿,白菜瞬间就化了。在外地吃到这样的菜肴,无法不令人想起小时候吃过的妈妈做的那些菜肴和味道。我们一日三餐,吃过的食物自然不少,但是我们对食物的记忆又能保留多久呢?大学食堂里的那道白菜肉丝汤,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能够把白菜做到这样的境界,可能北方人真是功力深厚不可测。
在北方,白菜常有,因此人们对白菜物尽其用、挖掘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与厨房打交道的人都是这方面的一把好手,一颗白菜到了他们手头,不论是一片菜叶一片菜叶地掰开煮个小汤,还是切丝切片与肉类猛火一顿小炒,都能锦上添花使之鲜活起来。智慧的山东人,还会把白菜用刀切成白菜丁、白菜块、白菜条,然后撒上一定数量的盐巴,与切好的辣椒一同放入坛子里进行发酵,获得一道家中最简单却又温馨的泡菜。要是在数九寒天,上顿白菜下顿白菜,那都不算什么,一手馒头,就着白菜与大葱,准能吃出一个舒坦来,或者,一张煎饼裹上白菜也能吃得怡然自得。
而在南方,人们对白菜的重视似乎稍逊一些。当然,平时小炒或是煮汤也会有白菜的参与,但白菜往往只起个点缀。或许,这和菜的个头儿有关吧。南方的白菜似乎普遍要小巧很多,一日三餐不到一顿就用完了。而北方的白菜总体个头儿饱满硕大,要是单纯吃白菜吃上两三天也不成问题。就我看到的山东农人自家所种的白菜来说,那真叫一个诱人十足。通常,一辆独轮车上只能一左一右放置两颗白菜,因为白菜本身个头较大,所以重量不必多说,把每一颗白菜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大胖小子,沉甸甸的,而做一顿饭只需取几片菜叶儿就可以了。并且,山东地区的大白菜个个白净如玉般,晶莹透亮,若是不小心掉在地上都能摔出一汪水儿来。
记得中学时候学过一篇选修课文《谈白菜》,文中说白菜得以让人百吃不厌,功劳在于一个“淡”字。想来,不论什么佳肴,若是每顿都有,那早晚都会吃腻的。而白菜的淡,是自然的味道,如水一样的脾性,是蔬菜原生态的味道,或许,只有白菜的“淡”,更加平易近人,像淡如水的挚友之交,不远不近,但却贴心。
就白菜的吃法而言,把白菜吃到一种绝佳与忘我的境界,同时又不乏人间烟火味儿的,当属宋人朱敦儒了。他曾写过一首《朝中措》,原文是这样:“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其意大抵是说,他在某一天突然就觉得很馋,这也吃不好那也吃不惯。赤米,就是桃花米,一种劣质的米;餍,即吃饱满足的意思。他每天用桃花米做饭丝毫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他自家的菜园里种了白菜,摘来放到小坛里腌成咸菜。搭上肥美葱白,用水洗净再切成一小撮儿,与香油入锅小炒,再配着丝滑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片儿汤),每天吃上一顿,神仙都觉得有些羡慕。
这种精致的餐饮,无疑是对生活最好的馈赠。腌白菜、炒葱花,再吹吹呼呼嗦着一碗片儿汤,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普通小家里最平常而又最温馨的生活吗?古代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如今这般丰厚,在那时,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能够吃出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会讲究、会过日子、懂生活同时又很知足的人。
在过去,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并不怎么优越的情形下,囤积食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到冬天,人们省吃俭用,将自家制作的一些蔬菜、肉品腌好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遇到有旱灾、洪灾等影响收成的年份,也能尽量做到家中衣食安足。了解北方诸多风俗会发现,直到现在,囤积白菜的这一大特色也一直保留着。节俭与规避风险都是重要的主家之道。
凡有食饮处,皆有人间烟火味。天下饮食无数,珍馐美味更是不在少数,但在凛冽寒冬里,惟有一碗质朴的白菜肉丝汤让人颇觉暖心。有道是“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对待食物与生活,我们应在生活中温柔地爱惜食物,在食味里满足地朝圣与感恩生活。
编辑:柳香璐 刘丹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