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胡杉专栏│许老师(二)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3 10:44:38回到家,家属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许老师来信了,许老师申请了独立带研究生的指标,学校和省里都同意了,我被录取了,跟许老师读,换了另一个研究方向。
我流着泪捧读许老师的信,4页蝇头小楷,字迹秀美,言语亲切,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你要争气!”
许老师是我的恩人,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若不遇到许老师,不知将在困顿中再摸索多少年。
两个月后,我到了许老师门下。那年是我的而立之年。
我当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敢虚掷光阴。许老师把我的刻苦看在眼里。
入学不久,李教授安排我和他的学生一同听他的专业课,我当然感激。
一个多月后,许老师给我布置一篇作业,要我写一篇三千多字的命题小论文。
我交上作业的第三天,许老师把我叫到家里,表情严肃,不时长吁短叹:你写的不是历史论文,像是中学生的随笔杂谈。做学问就要看成果,历史学的成果就是著作,是文章,是书。你不会写论文,你怎么做历史学问?
我频频点头。
许老师稍微放缓语气:从现在起,每两周写一篇短文,我给你改了你重写,直到像论文为止。
从那时起,我常去图书馆和阅览室读历史期刊,琢磨人家的论文是怎么写的,同时坚持两周一篇作业。
前4篇作业全都重写了,以后的没再重写。
春节放假的时候,许老师给我列了一个书单,嘱咐我:春节后不用写短文了,集中读史料。已经读过的也要重读,因为以前你不会读历史书。
许老师习惯在家里给我上课,经常问我一些问题。
一次,许老师问我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感受。
我想了想,回答说:我感觉,应该把厚书读薄,把死书读活。厚书读薄,就是不管书中的废话,找出精髓的东西,记忆、理解、吸收。死书读活,就是书中的人、事、理本来都是死的,不但难记,也难理解;要是从中琢磨出对我们有启发的内涵,那就好记,也好理解了,而且那些死知识也变成活知识了。
许老师点点头,对我讲:做什么学问都要熟知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知道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只有熟知本专业的学术动态,你才知道你自己该做什么。
许老师:再说呢,你刻苦勤奋我很高兴,学问场里没有不勤奋而能做出大成就的;不过,学问这个东西又不能只靠勤奋,还要靠聪明,不聪明也做不了好学问。天分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聪明主要是后天培养训练的,所以我强调聪明,不强调天分。你要加强训练读书做学问的聪明,少做笨事,不做蠢事,这样你的学习效率就高一些。
许老师:面对一个学术专业,首先读懂读透那个专业最关键最要害的那一本书或者一部书,以这部书为基础,向外拓展。千万不要乱读,书海无边,人生有限,把时间消耗在废书里,那就上当了。
我频频点头。
一次,许老师问:能不能从《史记》和《汉书》中看出司马迁和班固的素养差异?
我边琢磨边回答:读《史记》,感觉司马迁本质上是个文士,虽然写的大多都是政治和官场,但感觉他本人的精神游离在政治和官场以外。比较之下,从《汉书》看班固,感觉班固是官场中人,是熟知封建政治的人。包括两部书的语言,《史记》文学色彩多一些,《汉书》史学本色多一些。
许老师问:你对司马光和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有什么感觉?
我斟酌着回答:《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史,它的学术成就在当时至少空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曾绝后。不过,《资治通鉴》通过选材和评论所体现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我越读越不赞成,他通篇都在骂王安石变法,特别是那几百段“臣光曰”,政治上保守,观念上腐朽,千篇一律,全无新意。
许老师笑:这么严重?
我说:这是我的感受。
许老师:是不能迷信古人,不能迷信前人,也不能迷信大家专家,但前提是先把人家的长处学来,然后查找人家的短处。
我:是是是。
一次,许老师问:对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有什么挑剔呀?
我:不敢不敢,这两部书都应该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不敢挑剔。
许老师笑:让你挑剔你就挑剔嘛。
我犹豫片刻:隐隐感觉刘知几锐气太冲,章学诚有时像乡村学究。
许老师:搞历史的人绝对不能只读历史。历史本来就是百科学问的沉淀,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相关学科一无所知的人是做不好历史学问的,特别是要学好哲学。
我:老师,我记住了。
一次,许老师说:你注意一个现象,咱们系里的老师们,特别是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们,每个人家里都堆满了书、摞满了书,可是有一位罗教授,他读过多少书我不清楚,但他家现在不超过10本书,准确地说只有4本,马恩选集。那4本书被他读烂了。他没有别的书,连教材也没有,更没有教学参考书,上课也不拿教本儿。我感觉罗老师是会做学问的人,你看,他每一篇文章都有新意。
我很惊讶。
一天,许老师语气轻松地问:还去外语系听课吗?
我:想坚持到暑假。
许老师:外教是我们的朋友,要格外尊重他们,能宽容处且宽容。
我:老师,我不反对他们在课堂上宣传他们的国家,但我不能容忍其中一个老师歪曲抗美援朝、嘲笑我们国家的今天。
许老师笑:也许他接受的教育、他知道的内容就是那样的。
我:这倒可能。
一天,许老师在课间休息时问我:你从历史中读出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我:那太多了。
许老师:今天简明扼要地说三条。
我:一是本性友善而刚强,对内团结,几十个兄弟民族友好抱团儿,对外爱好和平,但对入侵之敌从不畏强暴。二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聪明。三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甘居于人后。
许老师:说三个弱项?
我:一是裹脚残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体质,二是封建时代科举的内容和导向毁了读书人,三是封建制度延续久些。
许老师:你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怎么看?
我:当时提出的时候有它的进步意义,但不适用于今天,因为今天的中华文明已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刷新,重新构建了崭新的伟大的现代的中华文明。西学当然要借鉴,但再讲“西学为用”那是胡说八道。
许老师点点头:想报国的人首先要爱国,读书人更要爱国。
编辑:石俊豪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