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查晶芳专栏|春晚,欢乐而温暖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5 12:53:37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大地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

平时从不看电视的我,每年除夕,必得听完这首曲子后,再关电视,进入新年梦乡。

春晚开始的1983年,我家住在乡镇中学里,家里没有电视,只学校有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年除夕,爸爸妈妈都准备好茶水和糕点,一家人坐在学校电视室里,开开心心看节目。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主持人是赵忠祥。那会儿,他大概三十多岁,清瘦儒雅,声音极具磁性,又温暖柔软,魅力十足。印象深刻的歌星倒有不少。“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郑绪岚的《牧羊曲》,素朴清新,柔情似水,让人经年难忘。张明敏围着鲜红的长围巾,用醇厚且富于磁性的嗓音将《我的中国心》唱进了千家万户,从此,“河山”不“只在我梦萦”,更在悠悠深心荡气回肠。费翔的风格则与之截然不同。他载歌载舞,火辣劲爆,让我惊讶痴迷——那些年,谁还不会吼两嗓子“一把火”?“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憨憨的冯巩一亮相,总跑不了这句,笑语欢声随即四起。而剃着光头的陈佩斯简直太可爱啦,他没有一句台词,只是一碗又一碗地“吃”着面条,最后噎得那双“贼溜溜”的大眼往上直翻,把我笑得都从板凳上摔了下来。胖憨憨的马季,挎只小皮包,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口中吆喝着“宇宙牌香烟,历史悠久,技术一流”,精光四射的小眼睛到处直睃,也是瞬间令全场爆笑。李谷一更是舞台“常青树”,斗转星移里,那首《难忘今宵》始终在岁月的舞台上,深情款款地唱响。

那时在乡下,信号不好,屏幕上影像有时呼啦一下全没了,只剩黑白的长线条,伴着嗞啦嗞啦的响声,小小的我总是急得站起来直跳脚。

1989年下半年,家里买了电视。之后的除夕夜,多了美丽温柔的嫂子。家人围坐,共看春晚,更觉灯火可亲,温暖萦心。那时候,春晚上的歌曲已经有了变化,更加趋向“自我”,比如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虽然是在喜气盈盈的春晚现场,但她略带忧伤的歌声,却直叩心扉,成为那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当宋丹丹扮演的东北大妞魏书芬出场时,腼腆的嫂子也笑倒在了哥哥身上。赵丽蓉的表演更是诙谐自然,从《司马光砸缸》到《如此包装》《功夫令》,“点头yes,摇头no”,让人笑得完全刹不住车。

老爸爱点评,每个节目一亮相,他都要自以为专业地点评一番。小时候,我对他的点评钦佩不已,上高中后就发现他的观念已经陈旧了,只不忍扫他的兴,装作认真听。妈妈和嫂子只笑不说话,哥哥却总爱跟他抬杠。我们的说笑声和着电视机里的欢歌,还有外面噼里叭啦的鞭炮响,热热闹闹,年的氛围浓得化不开。

我有了小家庭后,除夕就是三人世界了。那几年,只要“白云”“黑土”一出场,儿子就笑得直往我怀里钻,我也是前仰后合,差点把眉毛笑掉了。赵本山和宋丹凡的小品成了春晚当之无愧的压轴戏。

渐渐地,春晚好像就没那么吸引人了,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很多人提起春晚,甚至是不屑一顾的神情。其实客观地说,不能完全归咎于节目质量的下降,更多原因可能还在于人们娱乐方式的越来越多样化。然,无论节目质量如何,春晚喜庆的氛围都很吸引我,所以每年除夕,我都忠诚地守着电视,纵然节目不见得精彩,内心却是宁和安暖的。

我总觉得,春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说说唱唱的表演,它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庄严仪式,看完春晚,一年才算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因为,春晚的主题永远是团结,是团圆,更是温暖,是欢乐和期许。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散文诗》《雪莲》《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