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吟诵诗词觅“元宵”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5 13:09:37即将到来的正月十五,是我国农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民间自古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俗,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使元宵节成为“年”的高潮。在这一天,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歌之咏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佳作,至今读来仍然唇齿留香、趣味无穷,各朝代的元宵节盛况、习俗、时代心境依然留存纸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从唐代起,元宵节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所以唐代的灯展非常壮观。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描绘了元宵节观灯的盛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绚烂多姿的元宵灯火延绵不绝,不仅将大地点缀得斑斓多彩,也与银光闪闪的天穹连接,远处的灯火仿若繁星点点,近处倚楼的灯光犹如皓月悬空;姑娘们的欢声笑语,也点缀了这个美丽的节日。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在《观灯乐行》中描写的帝王之都,元宵节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马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可他自己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的元宵盛况,虽身闲却只能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这首诗点出了元宵节的另一个习俗:正月十五迎接紫姑神。崔液以《上元夜》为题,写下一组六首诗,刻画了当时长安城元宵节赏灯的繁华景象,最有名的是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意思是玉漏银壶(计时工具)暂且停下不要催促,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用一个特别的角度,写出人们尽情享受上元夜的灯展、元宵节的热闹氛围,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最好停下来。
宋代的元宵节,发展为一年中最热闹的狂欢节,灯展更加宏大壮观;这一天女子可以出街游巷,所以也多了一分或浪漫或伤感的味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上半阕描绘出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礼花飞天,马车满路,悠扬的音乐声萦绕回荡,飘逸的鱼龙灯舞动起来;下半阕写人,美人戴着靓丽的饰物,笑语盈盈随人群走过,暗香袭来。人群中寻她千百回,难见踪影之时,猛然一回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看见了她。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苏轼在《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中娓娓道来,元宵节原本没打算出游,但诉讼少、公事清闲,所以还是出外游乐好。百姓登上春台观景色,城市也变成海上仙岛;他参加了一个酒宴,看到了尽兴喝酒的客人。这首游宴词,自然抒怀,情感真挚,写出了元宵节出游的心情。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写出了她避难江南时过元宵节的落寞心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诗人倾诉了元宵节这天落日金光灿灿,酒朋诗友前来邀请出门聚会,她婉言谢绝了;回忆起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女子个个打扮得俊丽,尤其重视正月十五;可如今容颜憔悴,她怕在夜间出门观灯了;所以,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明朝的灯节长达十天,到正月十七才结束;清朝宫廷不办灯会,但元宵节的民间灯会仍然壮观。“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明代李梦阳这首《汴京元夕》,记录了汴京元宵夜戏曲演出现场众人欢唱的场面。他先写伶人登场,男女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汴京来,都唱着周宪王(朱有燉)编著的剧本。唱着唱着,从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来,银光倾泻,似在金梁桥的大地上铺了一层白霜。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盛况空前。到了元宵节,北方人自然要吃元宵。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了当时美味的马家元宵:“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就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古诗词中的元宵节,千姿百态,富有时代特征,百诵不倦……
(作者系甘肃省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