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对“写作瓶颈期”说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7 15:10:06对于写作者而言,无论是公文、散文,还是小说,写作过程中都很可能遇到一个问题:进入写作瓶颈期。这时,写作者或是脑子里没有思路,或是面对文稿无处下笔,想走走不出来,感到既苦闷又无奈。“写作瓶颈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抱怨甚至放弃。笔者认为,面对“写作瓶颈期”,只要下决心、有恒心,定能打开写作的“任督二脉”,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个锦囊妙计:“充电计”,加强学习深入写
阅读是一种输入,只有高质量的输入才能有高质量的输出,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写作是一种输出,写的数量多了,写的时间长了,再庞大的储备也会“资源枯竭”,导致没有灵感、无从下手。写不出来时,不必硬逼自己写,否则写出来的作品质量也不会太高,甚至其内容连自己都不知所云。这时,写作者可以暂停一段时间,多去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阅读不同人的文章。多去思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如果是我的话,自己能写出来吗?读书犹如和高人谈话,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灵感、激发更大的动力,读的文章多了、质量高了,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品思维会更加缜密,寓意会更加深刻,阅读性也会更大提高。
第二个锦囊妙计:“请教计”,征求意见反思写
写文章,不能闭门造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多与人交流,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进而持续成长提高。没有人天生会写文章,更没有人天生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写作者的成长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我们所说的“瓶颈期”。因此,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告诉自己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定能顺利度过、超越自己。要多向高人请教,尤其是当遇到“写作瓶颈期”的时候,要虚心说出自己的困惑,耐心倾听他人的指导,从而有的放矢加以改善、提升,进而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只有这样,自己再动笔写文章时,才能有意识地把别人的意见融进去,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
第三个锦囊妙计:“更新计”,换种文体尝试写
一种文体写多了,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无论是写经验总结,还是写工作汇报,除了标题不同外,内容风格基本一致,甚至连语句也基本一致,既影响材料水平,也影响工作效果。写作者要开阔视野,不要局限于只写一种文体,否则容易把自己写进“死胡同”。要多尝试几种文体,既保持新鲜感,又保持学习劲头,还能激发工作热情,一举多得。不要担心尝试不同文体会造成“逻辑混乱”,因为不同的文体并非和平行线一般没有交集。比如,散文的发散性有助于公文的思路开拓,同时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又有助于公文的主题聚焦;反过来,公文的严谨性有助于散文的遣词造句等,二者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写作者要善于在不同文体间自由切换,实现互补共长。多尝试不同文体,才能始终保持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保证写作水平的持续提高。
第四个锦囊妙计:“坚持计”,持之以恒不停写
“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贵在有恒。写作,最重要的是笔不离手。对于写作者而言,坚持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力量。很多人一提起“写作”便直摇头,直言自己“不会写”“写不了”,其实内在原因是“不想写”“不能坚持”。尤其是当遇到“写作瓶颈期”时,不要浮躁,不要抱怨,在加强学习、尝试新文体、向高人请教的基础上,更要把这些好习惯、好方法坚持下去,持续提升写作水平。即使没有遇到“写作瓶颈期”,也要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坚持写,不停写,推陈出新,写出精品。笔者就坚持养成习惯,无论工作再忙,每天都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日更千字文,包括时评、散文等不同文体,为的就是时刻保持写作的敏锐性、思维的连续性,力争每天都有新的提升。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