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李立峰专栏|游宝林博物馆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8 09:52:01

一直久闻重庆宝林博物馆的大名,无缘一见。直到朋友邀请我去他开在博物馆下的书院,才有机会一睹。

一楼大厅有个圆形穹顶,站在居中位置,说话便自带回声,令人赞叹设计巧妙。再往前,是一排排汉砖汉瓦。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文物与参观者隔着玻璃,而这些文物就在眼前,纹路、文字带着温度,连呼吸都觉得要小心。

身在闹市的宝林博物馆,共有六层。入馆参观,需要自行开灯。虽然无人讲解,无人看守,但无声的文物自己会说话。

文物历经千年时光,摆在世人面前,我们看到了书本中看不见的时光印痕、作者温度、艺术性格,仿佛置身于现场。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古人的生活场景、喜怒哀乐,能感知中国人的审美、信仰,能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馆藏有瓷器、青铜、书画、拓片、陶器、石器等,展品丰富,令人大开眼界。

相比于它们的价值,我更感兴趣的是,它们是如何捱过漫长的时光,抵达当下。可以肯定,它们还将通往不老的未来。它们是如何变得不朽?

每一个文物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记忆。对此,我却知之甚少,内心便生出几分敬畏来。

人在博物馆里,脚步会放慢,放轻。不会错过每一个展品,生怕错过一段时光。如此,岁月便被拉长。

有的人穷其一生,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品,但因为精湛、绝伦、独到,而与世长存。斯人已逝,艺术长青,其品味、眼光,给后人无穷的营养、启迪。

阅读历史,容易让人发现自己的渺小。看一眼过往的千年,看看幸存的记忆,确认当下的依存,增加未来的自信。接近艺术,便觉得生活多了一点艺术,就如同接近优秀的人,才可能变得优秀。

文化是一个人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底牌。以文化打底,以经济搭台,以文旅唱戏,一个地方便能焕发出第二次青春。

我们要善于向历史学习,向文化学习,从历史中找到皈依,从文化中找到灵感,最大限度发掘历史,让一个城市更有人文品味和文化涵养。

历史也是一个富矿。如果我们了解得更多一点,我们的书卷气便多一点。如果城市挖掘得更多一点,其吸引力便多一点。

一件件文物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一个个故事,还是一段段时光,一种种传承。它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建构了我们共同的记忆。

博物馆的价值毋庸置疑。

编辑:廖晨希,熊冬梅,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