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查晶芳专栏|正月记事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8 20:20:37后备箱,装不下父母的爱
说好了正月初六回城,初五晚上,爸妈就忙开了。从堂前转到厨房,又从厨房转到院子,两个人来来回回好多趟,嘀嘀咕咕着,窸窸窣窣着。一会儿拎出来几个塑料袋,一会儿又搬出两个纸箱,后来竟然还弄了个尿素袋子。都是封好的扎好的,但他们还是不放心,又打开,一个个拿出来再看一遍,堂前摆满一片,跟快递站一样。两个人一边摆,嘴里一边念念有词,蹙着眉头,似乎在对账——这是怕什么落下了。
“够啦!够啦!后备箱装不下了!”
“就这点东西,咋就装不下啦!你别管,明天我来装!”
不容分说,他们只顾跟那张看不见的、只存于他们心里的账单对着,怕落下一样。对他们来说,落下一样就会特别懊恼,就会自责,就会觉得不完满。就像一个严谨的老中医,他开的方子上,每一样药材你都必须配好,要不然他便会觉得有莫大缺憾。如果说父母的爱是一杯水,他们希望亲眼看着你一饮而尽,不留一滴。你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他们必得“义愤填膺”地“愤怒声讨”。你只能“偃旗息鼓”,任他们“放飞自我”。
第二天一早,两个老人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们先把尿素袋子放好,接着把纸箱放好,再在它们的空隙里,填充那些小袋子装的、可以承受挤压的物品,比如说香肠、腌好的香菜等。这时候的后备箱,已经成了个迷你小集市了:米、面、肉、蛋,样样齐备;豆腐乳、辣椒糊,那些瓶瓶罐罐里全都是;还有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新鲜蔬菜,白菜、芹菜、萝卜、大蒜,根部的碎泥尚未全部抖尽,菜叶上还有莹亮的露珠。
“这儿还空着,把那几个袋子赶快拿过来!”
“这箱子顶上还能塞两个!”
一个观察指挥,一个服从命令行动,两颗花白的头颅时而凑近,时而分开。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几乎密不透风了。车厢也绝不被允许闲着,七塞八挤的,最后仅能容下脚。
刚坐进车里,老爸抱着个木箱直敲车窗,忙打开。他让你稍微叉开腿,木箱就放下去了,立刻就有一股冷气喷薄而出。老爸说里面是他们自己包的饺子和春卷,馅料好,没时间做饭时,下几个,管饱又营养,比超市买的好。他的语气既开心又骄傲。掀开盖子,冷气直冒,箱子四周围了一圈塑料袋,里面装的全是冰块。正准备关门,老妈又搡进一只大袋子在脚背上,里面两只被缚住脚爪的老母鸡在惊惶地叫着、挣扎着。他们再三叮嘱,回家就炖了吃,这样味道才鲜。两张脸笑成了两朵菊花。完了,又往你怀里塞上一袋,说是给孙子吃的。就这样,你被食品挤压着,被幸福包裹着,迎面是两个老人的开怀笑容,嗓子眼里则是甜甜酸酸的情感。
“开慢点呀!”“到家了记得打电话啊!”一声声的叮嘱中,车子徐徐地开动了。他们站在院门前,手举着,时不时缓缓地挥一下,凝望着车离开的方向。两个老人许久不动,像两棵老树,执着地站在天空下,直到你看不见他们;而他们,一定还在延颈而望。
那一刻,你会忽然明白,后备箱再大,也装不下父母的爱。他们总想多给一点,再多一点,世上的好东西太多,他们就觉得总有亏欠,总有遗憾。如果可以给我们一个世界,他们肯定还想在这个世界之外,再多给一样,可他们,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世界了啊!
正月游龙舞
正月舞龙,是皖南一带的习俗。在我的老家泾县桃花潭,舞龙一般是从初八晚上开始的。小时候,每到那天,我吃了早饭就开始盼天黑,心里的激动实在是磅礴广大,那感觉就像怀里揣了只小兔子,必须得不停地蹦来蹿去,一秒钟都无法静下来。终于,明月初上,锣声遥闻,渐行渐近渐清晰,蜿蜒的灯火也闪闪烁烁而来。
近了,近了,呐喊喝彩阵阵清晰,威武的长龙已经煊赫而来。它头颅高昂,龙嘴大张,双眼圆睁,龙身绵延足足两百米。龙是竹制的,节节相连,每节底部正中装钉子一颗,上插一支蜡烛。蜡烛全部点亮后,整条龙便通体透亮,红光四溢。彼时,那龙正昂首挺胸,在大批粉丝的热情簇拥下,朝着我家阔步而来。
“爸爸,爸爸,赶快放鞭炮!”在我兴奋的尖叫声中,父亲在大院门外点燃了早就备好的长鞭炮。噼里啪啦一阵脆响后,人群中欢声如沸,因为大家都知道,最精彩的舞龙表演马上就要开始啦。
那时我家住在中学里,父亲是校长,正月接龙是学校每年的盛事。每次接龙,父亲都会设香案,点燃两支红蜡烛,会放很多鞭炮,会在龙头上披上长长的红绸带,还会给舞龙队包上大红包。一路上乡亲们虽然也会接龙,但街巷中毕竟施展不开,龙只能象征性地昂昂头,张张嘴,所以舞龙队憋足了劲,要在学校的广场上大展拳脚。乡亲们一路尾随而来,欲一睹舞龙风采。如此,场地既大,观众亦多,舞龙队的表演便更卖力了。
最初,龙雍容踱步,举目四望,像是在熟悉场地。很快,它便开始腾挪闪跃。只见那龙头忽而低垂,忽而高昂,有时跃至半空,龙身也随之蜿蜒翻腾,翩跹起落。舞至酣处,龙还会踩着密集的鼓点,身子急速地左扭右转,瞬间就给你来个潇洒的“螺丝旋顶”;又或是猛然回头,龙须猎猎飞扬,观者无不惊呼雀跃。劲舞中的龙,表情也非常丰富。它一会儿龙口大张,利齿外露,鲜红的长舌翻卷着,龙须直摆,似欲择人而噬,吓得我们退避三舍;一会儿,又嘴巴紧闭,双眼炯炯,昂首向上,头顶两边的龙角直指天际,不怒自威。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稍稍离远点看,更是震撼。那通体闪着金光的长龙精神抖擞,盘旋翻飞,似在腾云驾雾,其态恣意酣畅,真真如飞龙在天。
龙舞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中场休息一下,这时就有许多观众绕着龙头钻到龙身下面,有的还一直钻到龙尾。这寓意着得到了龙的庇佑,自此福寿绵延。这美事谁不想?我们小孩子更是闹得起劲,一边往下钻,一边沿着龙头龙尾一路摸过去,有时还会把手伸进龙嘴,摸摸它的舌头,再偷偷地拔几根龙须揣口袋里。我们常常钻过一遍,又来一遍,直到龙再次起舞,才恋恋不舍地退后。
一番热舞后,龙就要离开了,它会张开嘴巴,对着主家连连点头,同时轻摇龙尾,那意思是拜年,是祝福,也是告别。待鞭炮再次响起,在密集的鼓点中,龙施施然出了院门,后面跟着乌泱泱一堆人,我们这些孩子就像一群小鱼穿梭在人群的海洋里,不停地嬉笑打闹……
一场精彩的舞龙,其实就是一支规模浩大而配合默契的集体舞。舞者都是青壮年男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领舞的那个尤其健硕,因为龙头分量最重,舞起来格外不易,所以动作得利落,刚劲。他们边舞边应着鼓点喊号子,脚下虎虎生风,双手托举出矫健的飞龙……那火光,那呐喊,那欢呼,将深浓的夜色熏染得红亮亮暖融融,更将乡村的寥寂清冷驱逐得一干二净,新年的喜悦与盛大便凝成了一幅绚丽的画,牢牢地刻在了我心灵的底版上。此后经年,风尘雨雪不侵不蚀,不论何时展卷,那画面总是鲜亮明媚,簇新如初。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在人们心中既高贵神圣,又吉祥喜庆。最早,舞龙只是官方的活动,以祭祀祈福的方式出现。到汉代,人们开始为求雨而舞龙,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曾有过相关记载。在唐宋时,舞龙真正成了一种大型的民间娱乐活动。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便是很好的明证。你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龙,可不就是元宵大戏中妥妥的主角?
如今,舞龙文化早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唯江南,很多地方都有了正月舞龙的习俗。人们以此祈福消灾,盼望新的一年雨顺风调、吉祥安康,也寓意着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正振奋腾飞,翱翔万里,而这一切寄寓与祈盼,已经变为现实。中华龙,正在慢慢腾飞,必将风云激荡,直达云霄。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作家天地》《雪莲》《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