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磅调查|“一号工程”进行时①“创新、创新、再创新”

——看川渝两地如何答好科技协同创新这道必答题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09 16:48:46

编者按:重庆市委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如何推动“一号工程”走深走实,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是全市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此,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推出《重磅调查 |“一号工程”进行时》系列策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等战略举措,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通过关注最佳实践、典型问题、改革突破,为干好“一号工程”提供实践经验、有益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川渝两地科技协同创新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加速推进。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川渝协同创新既有必要,也有条件;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如何在建好“一号工程”的过程中答好科技协同创新这道必答题,需要两地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作答。

最佳实践

川渝合力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

元宵节过后,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变得热闹起来,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全部返回研究院,继续开展实训。

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渝布局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

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是该研究院的一项重要科研工作。

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落地不到两年,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就已经建成4个公共技术平台,在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宽带通信超高速低功耗芯片等方面,涌现出不少自主研发成果,有的已经得到转化应用。

该研究院的快速发展,是川渝两地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的一个侧影。

走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可以直观感受到国之重器的“拔节生长”: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开工建设,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每一个项目的进展,都标记着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取得的新成效。

基于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川渝两地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联合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也是重要一环。

三年多来,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核心技术攻关。

2021年,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佘加牵头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申报了生物材料研究项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张兴栋团队联合开展全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关键技术的研究。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血管支架都是不可降解的,金属和血管会产生排异反应,需要患者长期吃抗凝血药物。镁合金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特点,是理想的介入治疗医用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佘加说。

这些年,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企业的支持下,针对合金成分设计、锭坯纯净化、降解性能调控等问题攻关了很多年,具备了镁合金支架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实现技术转化,将其运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只是完成了产业链上游部分,还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生物学评价、临床实验等。”佘加说,动物实验、生物学评价是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业优势,因为专业互补性很强,两个研究中心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

自从双方开展合作后,佘加多次和对方进行技术层面的对接和讨论,制订了详细的实验方案,正在推进更新、更深层次的研究,努力攻克镁合金血管支架关键技术的研究难题。

科技协同创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合作,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如此,川渝仍在有力探索过程中,展现出一批特色亮点。比如,金凤实验室正式建成投用,运行半年多时间,就已经入驻由4位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到位科研人员170余人;川渝共同出资1亿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

问题复盘

川渝协同创新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2022年12月26日,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重庆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山外山登陆科创板,让重庆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至此,川渝两地科创板上市企业有20家。

不过,如果把这个数据放到全国的坐标体系中去比较,会发现川渝两地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总数并不多,与江苏的93家、上海的78家、广东的76家、浙江的41家相比,差距较大。

“科创板上市标准的审核实际上是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一次诊断,包含了对核心技术人员、知识产权、研发占比等创新要素的考核,从而筛选出‘硬科技’企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蒋展说,川渝两地科创板上市企业总量少,反映出科技创新类企业创新要素不够完整,金融支持科创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比较欠缺。

蒋展的研究领域是科技创新和投融资并购重组。在她看来,现在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发展逻辑与以往大不相同:一方面,技术的专业度非常高,且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需要企业长期投入;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和跨界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很考验核心团队对产业发展前景、相关产业链的把控。

这些发展变化,直接导致科技创新类企业靠“单打独斗”很难获得成功,尤其需要良好的生态赋能。从发展现状来看,川渝两地协同创新的生态赋能还不够。

蒋展表示,这种“不够”,既体现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不够有力,也体现在以银行为主的间接投资力度不够,科技信贷安全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成长的效果不明显,还体现在金融经济体制机制设计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涉及金融机构、投资方、研发团队等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缺乏成体系的体制机制的连接,几方的联系是松散的,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创新联盟就是如此。

“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容易协同难。大家合作的意愿很强,共同的认知很清晰,但具体落地到怎么做,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用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引导。”蒋展说。

作为一线研发人员,在与四川的合作过程中,佘加的感受更聚焦:“我们都很渴望多多加强合作,因为技术的互补性很强,但目前能申请的合作项目涉及领域不够宽、范围不够广、数量不是特别多。”

为了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以来,川渝两地推出了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项目,佘加就是借此机会和四川大学联合申报了生物材料研究。

“开展原创性研究,需要持续的经费支持。这些年,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较过去已有非常大的提高,但还远远不够。”佘加坦言,与发达国家相比,科研人员获得项目的渠道和机会还很少,导致一些原创性研究被“束之高阁”。

除了渠道少以外,应用和基础研究脱节,也是川渝两地许多科研团队面临的共性难题。

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有多难、周期有多长,它能够在实验室成功,并不代表能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产业化技术难题要解决,这就是科研人员常说的中试孵化环节。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目前川渝两地的中试孵化场地并不多。

“中试孵化的风险和难度很大,一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开发后,科研人员很难再获得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而企业又不愿承担技术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风险,中试孵化也就成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不愿意碰的空白区。”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说。

同题共答

川渝携手寻求更大突破

2020年2月,科技部批准在重庆成立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这是全国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也是重庆市基础学科领域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经过三年的发展,应用数学中心渐入佳境,已经与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长安汽车等形成“产学研用”合作,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不断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进行融合。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应用数学中心也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双城联动上。

在过去的一年里,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杨新民多次与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罗懋康联系,在持续地沟通交流中,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联合开展更多前瞻性、原创性的研究。

“从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基础研究是基石和保障,数学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它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能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奠定基础。”杨新民说,“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首先要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是关键。社会进步的发展证明,数学等基础研究一直走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面。也许一开始人们看不到数学研究的应用效果,但是几年、十几年以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科学技术上有一些想象不到的应用。

正是深知基础研究的价值,川渝两地的应用数学中心正互相借力,把各自的强项和优势结合起来,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除了增强基础研究这一源头供给外,川渝两地还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寻求更大突破。

不久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沪渝协同创新中心传来好消息,创新中心与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链接重庆、上海、四川等地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科技要素互通,构建跨区域资源共享网络,搭建沪渝、成渝之间技术转移转化的桥梁,为推动两地技术转移转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川渝两地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共建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等也在加快推进中。

元旦后,《“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审议通过,万州、达州、开州、云阳四地将加快推进“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联合争取上级政策资源,不断加强产业联动协同。

春节后,金凤实验室不断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实验室建设进度,建成投用后,所有大型仪器设备都将对成渝地区的科研团队开放共享。

“川渝两地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锚定《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的意见》的目标任务,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引领,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称。

潘复生这几年一直在推动重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他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施,对川渝两地共同申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引领和支撑,成渝地区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渝科技创新的合力在西部地区较强,这些优势和需求都有利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地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具体目标上去。首先,要拉高标杆,明确大的发展目标;其次,要在规划上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型平台,两地既各有侧重,又要互相支持;此外,还要共同推进科技协同立法,从法律、规章制度的层面更好地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潘复生说。


编辑: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