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李庆林专栏|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1 19:52:37一口气读完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撰写的《沈从文传》,百感交集。又翻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对照阅读,我得出体悟:沈从文绝对是文学大师级人物,他的经历足以称得上九死一生。而且,沈从文在成就着家乡湘西的同时,湘西也成就了他。
凌宇的这本《沈从文传》成书于沈从文去世的第二年。凌宇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作为出生于湖南龙山的苗族人,他与沈从文是同乡。他打小就常听父辈讲过,沈从文是湘西的“文曲星”,他研究的课题恰恰是沈从文。
2022年适逢沈从文诞辰120周年,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沈从文传》典藏本,极具深意和收藏价值。细读这本传记,行文非常小说化,譬如写到沈从文创作《边城》或《长河》的诸多细节时,索性大段引用小说原文,并结合凌宇本人的小说化叙述,达到浑然天成的契合效果,实为难得。
这本典藏版《沈从文传》,由中国“最美的书”装帧设计奖得主设计封面,腰封背面的地图则是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昭示他从湘西家乡走向全国又走向全世界的缩影。沈从文也极具艺术天赋,对绘画、音乐、服装、文物等鉴赏,达到了极高的层次。因此,这本典藏版的整体设计,完全配得上向沈从文大师致敬!
沈从文于1988年去世,享年86岁。彼时,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从美国电传一幅挽辞,用晋人小楷写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四语,精练而深情地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凌宇在1980年前后,常去沈从文家中访谈,不仅得到沈从文教诲和指导,也得到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夫妇的欣赏和关怀。夫妇俩鼓励着凌宇一步一步写完了满含浓情的《沈从文传》。
沈从文的爱徒汪曾祺写过:“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这正是看似文弱实则内心刚毅的沈从文一生之写照。
凌宇的这本《沈从文传》是关于沈从文的第一本传记。我也读过美国人金介甫撰写的《沈从文传》(1992年版本),史料翔实,行文严谨,但较之凌宇的这本书,总感觉情感上有一种隔膜。毫不违心讲,凌宇的小说化传记,深得我心。他的这本传记,又不乏学术性、历史性或文学性地融为一体,堪称上乘之作。
全书可归纳为四部分来读。从“写在断墙残碉上的历史”到“卖马草出身的将军和他的后裔”,可视为第一部分,翔实而客观地介绍剖析了湘西的历史与过往,以及沈岳焕(沈从文儿时的姓名)的家族故事和童年经历。这样考据充分地介绍湘西,对于其后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大量文学作品,具有基石作用。凌宇这样总结湘西:“历史留给湘西的,是一笔笔无法算清的血账。它留下的民族间仇恨对立的模式,必将影响到20世纪前半个世纪湘西社会的发展。”
从“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到“权衡与抉择”,凌宇用12章内容详述沈从文从私塾到小学又在15岁去当兵的行伍生涯,可当第二部分。从学习《幼学琼林》,而后《孟子》《论语》《诗经》等,到阅读《史记》,又到行伍期间读了狄更斯的《贼史》《冰雪姻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等,潜移默化开启着沈从文的文学梦。与此同时,在行伍军旅中,沈从文愈来愈深刻认识到那些杀人或被杀的荒唐和愚蠢。年纪轻轻,他便时常面对生死无常。譬如他在保靖当兵时,好友刘云亭的被处决,以及文颐真、沈万林、陆皘等人灾难中的猝然死亡,都深深刺激着他,也使他暗下决心:尽快离开行伍,今生远离政治!加之他父亲沈宗嗣曾去北京准备刺杀袁世凯,未果后逃去热河藏匿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也加快导致了沈家败落。书中写道:“沈岳焕刚刚独自走进人生,就置身于一个非理性的世界,生命全在死亡的铁磨下旋转,生与死全是那样突然。”
第三部分,从“学路茫茫”到“灵魂的迷乱”,凌宇用22章内容叙说沈从文离开湘西远赴北京并开启文学之路的历程。一个来自偏远之地的“乡巴佬”,从燕京大学的旁听生,从“窄而霉小斋”,从1922年岁末,直到近30年后蜚声中国文坛,成为北京大学正教授,是何等传奇与不易!期间,沈从文得到过郁达夫的帮助,得到过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赏识。自成大家后,沈从文不仅与老舍、巴金、萧乾、郑振铎、丁玲、金岳霖、闻一多等名家成为挚友,还不遗余力地帮助过他们。从1924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沈从文的北漂生涯经历过无数饥饿、艰辛和绝望。期间,《福生》《在私塾》《船上》《我的小学教育》《老魏的梦》等早期作品,都颇为写实,湘西独有的神奇民俗以及传奇故事成就着青年沈从文。
1934年返回湘西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后,沈从文写下小说《边城》,意味着他建造的文学世界整体构架的基本完成。从20世纪初叶到抗战时期湘西社会的历史演变里,沈从文精心提取了原始自由、自在蒙昧和自主自为的三种基本生命形态,直到后来的《长河》《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阿黑小史》等,作为一个系列,大多以苗族或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为依据,达到乡土文学的最高峰,再到《柏子》《萧萧》《贵生》《虎雏》等,奠定了沈从文的文坛地位。
从1928年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先生同意,沈从文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到前往青岛执教,再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担任文学教授,沈从文又完成了他的学术历程。诚如这本传记的作者凌宇所说,沈从文的黄金时期苦心经营的那个文学王国,其人生世界是以中国西南一个小隅为中心构建的。沈从文成就着湘西,湘西也成就着沈从文,他与家乡是互补关系。
《边城》中,他的牧歌式文字风格开始形成,一直到《长河》,他由触及“苗民问题”,到对故土的隐忧,上升到了彻骨之痛。创作《长河》时,正值抗战时期,沈从文在家乡与徐特立和陈渠珍对话后,竭力阐述湘西人一定要互相团结,以抗战大局为重,也定要去除世人认为湘西人是“土匪”的偏见。因此,《长河》揭示出湘西地方民族对外爱国热情与自身遭受压迫和欺侮的矛盾发展走向,既关乎湘西少数民族的未来命运,也关乎中国抗战的前途。
从“生命的复苏”开始,到“在大洋的彼岸”结束,凌宇用11章内容,介绍了沈从文后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以及一些文物考证详情。周恩来会见沈从文时,曾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文化比他们悠久,可是我们却没有自己的服装博物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编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史?”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回应:沈从文可以做这个事。沈从文便用他后三十年精力,成就了下半生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同时还相继出版了《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专著。
从蜚声文坛,到戛然而止,不再进行文学创作,再到潜心研究,完成考证专著,沈从文大师的不凡一生,却尽在他消失般低调沉静的生活里。
星斗其文,赤子之心,只有沈从文配得上这句话。凌宇亦是倾心成书《沈从文传》,以小说方式传递给我们一本心血之作,是为大幸!
(作者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