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山城看山
作者:潘玉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4 14:18:37未到重庆之前,我已多次听人提及:到重庆,电梯上去十层,出来有可能是平地,电梯下了负三层却有可能在山顶。待到亲身体验过,方知其言非虚,于是更觉神奇。
因城中青山繁多,重庆有“山城”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着重庆人的衣食住行,也生就了重庆人的性格特征。重庆地处盆地,空气潮湿且湿气经久不散,需要借花椒、辣椒之力,达到去湿的效果;至于一帮人围坐在一起闹嚷嚷地吃火锅的场景,可能跟重庆人爱热闹的性格有关吧。当然,美食的诱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山与河历来就多风景,而重庆的山更是风景中的风景。儿时读李乐薇先生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觉得他将山间小屋与自然的和谐写到了极致,来了重庆,忽然发现,重庆人就居住在这空中楼阁里。在重庆看山,风是向导,树是向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是向导。
如果只作“到此一游”,人们的行程大致相仿:洪崖洞,磁器口,解放碑,长江索道……即便如此,洞、碑、街、桥,不同的建筑,仍将空中的、陆地的和水面上的自然与人文画在了一张画上,颇有味道。
当然,最惹人牵怀的还是山。重庆有很多的山,且这些山大多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仙女山、歌乐山、明月山、缙云山、乌云顶……
仙女山上,举目所见,蓝天白云,绿草茵茵,这风光入人眼眸,堪称旖旎。游客行于其间,居中有路,两旁则是草场,草场里有马,马与人四目相望,自顾自踱步而走,看起来比人还要悠闲一些。许是因为地势的关系,此处的气温要略低,如若是夏日时节来,无疑是一个纳凉的好去处。
草场一边有一座小小的山峰,围观的游人倒是不少,熙熙攘攘的,听导游讲解着相关的历史典故。四下里觑看,风起林涛,静中有动,石之嶙峋,水之清幽,令人赞叹。
如果将山比作人,仙女山远离闹市,宛若小家碧玉,那么南山处在闹市中心,称得上是大家闺秀了。自古以来,“南山”一词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其美好的寓意,虽然彼南山不是此南山,但词语背后的这种美好是相通的。
既到南山,自然不得不说说闻名遐迩的“南山醉花”。据当地人讲,原先的“巴渝十二景”里就有它,后来不知因何缘故,被删除了去,但这仍无法抹去它烙刻在人们脑海里的诗情画意。也许,你与我一般,光只是听说这个名词,便已有无限诗意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幅让人词穷的美景——有山,有花,有酒,有人。
诗人张枣也曾将南山意象写入诗中,他吟唱道:“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可是,南山上栽种的又何止一种梅花?茶花,玉兰,樱花,杜鹃花,无论哪一种花开起时,都可得十分风光,都可教人流连忘返。
除了仙女山和南山,重庆的山还有许多。宋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曾写下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开头只有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重庆也是一样的贴切。甚至重庆还要更进一步,因为它的城市就在山的中央。
按理说,一座城市以山为名,山之为物,应抬头不见低头见才是。令人讶异的是,人们游览山城,却难得发现有山,初始不解,后来便明白了,因为山在城中,城亦在山中,彼此如庄周与蝶,早就不可分了。无论你远看或是近看,横看或是竖看,结果都是一样,唯有跳到半空中去看它,方能看到真正的山城之貌。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两者在一块时,有诗的韵脚,有散文的自我,亦有小说的结构,这种文体独立于四大文体之外,却又兼容各家之长。相比而言,离了山的城一如离了城的山,少了许多看头和兴味。
因是假期有限,我与妻子只呆得三日就返程了。离开的那一刻,但觉时间太短,分明还未看够,归期却已至眼前。然而人生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来过,看过,一了心愿,便已很好。就像白日里坐缆车看江景,走了许多的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上车,相机尚未摆好位置,缆车就到了对岸。但那一眼,可抵寻常时候的五百次回眸。
编辑:卢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