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黄廷付专栏|麦田的守望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6 10:20:37作者简介:黄廷付,安徽省作协会员,第8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在《安徽文学》《中国工人》《工人日报》《中国能源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文章入选2020年浙江散文年选。
春节前,我从南方工作的城市回北方的故乡,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跑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回到故乡,首先看到的不是我的村庄,也不是村庄里的人,而是村后的那片麦地。此时的麦地里,尽管麦苗还很稀疏,但远远望去,已经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在故乡的村庄里待了将近一个月,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去地里走一走,看一看那熟悉的麦地。当我习惯性地走向村后的那块麦地时,望着那片碧绿的麦苗,我才想起来,这块土地已经流转给别人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可以说,我对这块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块土地分给我们家已经快30年了,我无数次走进这片土地,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收割麦子,还是在寒冷的冬天播种麦子。尽管那时我们很累、很辛苦,但我们的心里却充满着喜悦和希望,因为这片麦地养育了我们一家,我们孩子的学费和一家的生活费几乎都来自这片麦地。最初那几年,收成不是很好,一方面和靠天吃饭有关,另一方面,那时候我们家也不舍得买化肥和新麦种,只用农家肥和地里收的麦子做麦种,所以,那些年,地里的收成只能解决我们的基本温饱。等到机械化耕种时代取代了牛耕时代,麦子的产量明显提高了许多,每年的余粮堆满了粮屋。
几年前,母亲在我们几兄妹的劝说下,才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种粮大户。母亲当时还有些心疼,她说:“我在这块麦地里干了几十年,真不舍得放手。”我们都说:“娘,您种了一辈子地了,也该享享福了。再说了,麦地就在咱屋后面,您有空就可以去转转。”母亲叹了口气:“现在种地也不用太辛苦,只要把麦种和化肥拉到地里就行了,收割机把麦粒直接倒在拖拉机里,不用你们回来帮忙,我一个人就能收回家了。”
我在南方的城市里工作,租的房子在城郊的村庄里。我除了喜欢那里恬静的氛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村庄外也有一片麦地。每年从麦子种到地里开始,到麦子出穗、扬花、泛黄、收割,我一直关注着那片麦地。因为看到那片麦地,我就会想到家乡的那片麦地,想到曾经在麦地里忙碌的父母。有时候我还会在麦地边拍一些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朋友说我的朋友圈里充满了乡土气息,我笑着回复他们:我从北方的村庄到南方的村庄,一直没有离开过麦地。
在我返回南方的前一天上午,我又一次去了村后的麦地,顺着麦地边的小路一直往前走,父亲的坟就在麦地的中间,坟上的小草还是一片枯黄,再过一段时间,小草就会像麦苗一样焕发勃勃生机。不远处的田野里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坟头,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他们都和父亲一样,成了麦田的守护者。
我回村的时候,在村口遇到了母亲。她正站在那棵大槐树下,望向麦田。看到我过来了,母亲用手拢了一下被风吹乱的鬓角白发,慢慢转身往回走。我走到母亲刚刚站过的地方,再回头看,才发现站在这里就能看到父亲的坟,甚至可以看到插在不远处那面修高铁的红旗。我心里忽然一亮,当我在南方的村庄外守望麦田的时候,母亲可能就站在我脚下的这个位置。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