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高卫国专栏|松风涧水话渊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6 16:21:37

undefined

清风吹拂大地,白云舒卷长空。陶渊明就是历史中的一缕清风。

追求自然才是生活的本质意义,陶渊明回归田园乃是天性使然,他找到了生活最本质的意义。杨万里以自然之物评陶渊明深得其中真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

充满自然诗意的人生是古人追求的至高之境。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说过,“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陶渊明的人生正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陶渊明领受天地造化的恩赐,心态是恬静且自适的,融于自然,他做到了而且做得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正如他文章中所写的一样,“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魏晋名士的风流都源于一个“真”字,真情、真性、真源、率真、纯真、天真。陶渊明从官场潇洒地抽身回归自然,就是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纯真率性的人,他笔下的诗是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人往高处走符合外在文明的价值,然而高处有看不见的枷锁樊笼。显然枷锁樊笼对自由已经形成了束缚,此时人还不如自然界的飞鸟和游鱼自由,陶渊明看清楚了这一点,“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对自然率真的亲近成就了陶渊明的放旷淡泊。他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物质,回归了朴实本真。现代人侵占自然将自然界物质化,同时也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被异化,使自己的心灵被物质役使。陶渊明早就看破了,于是心甘情愿地转身,离弃了俗世的功名富贵。《归去来兮辞》中有最直接的表达,“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觉源于人的自我觉醒,其核心是理性的回归,陶渊明回归自然既是理性思索后的选择,也是内在心性的欲求。他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观,有勘破生死的坦然通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已经不为生死所羁绊,寻到了一条走向精神自由的通道。

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念是一种将自然精神化、内化的典范,是一种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体验。近代学者贺麟在自己的哲学论著《文化与人生》中写道,“近代精神所谓回到自然,就是回到精神化、人文化的自然,并不是要埋没自我,消灭人生,沉没于盲目的外界。乃是将自然内在化,使自然在灵魂内放光明。”故而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除了意境美,还有内蕴美,他诗歌里面的南山是有灵魂介入,闪耀着灵性之光。

魏晋名士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于是人格美与自然美统一的魏晋风度便诞生了。一提到魏晋风度,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竹林七贤,实际上陶渊明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诗歌传世的虽只有一百余首,但这些诗歌足以滋润后世文学,催生出硕美的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持久,历代都有效仿陶渊明的自然主义诗人,在他身后,自然风物、花鸟草木、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都成了诗人笔下共情的意象。到了宋代,一个名叫范成大的诗人仅《四时田园杂兴》就写了六十首,田园杂兴第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他笔下的诗歌也是回归自然后农村画卷的自然流动。如果溯源,这些田园佳作的源头大抵都要追到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这里。

陶渊明身后,一千多年来学习崇拜者代有人出,后世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也都推崇陶渊明,李白《江上答崔宣城》中说,“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杜甫曾写过,“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一个诗人的不朽就在于他的诗文光焰万丈,可与日月映辉,虽然诗人已经走远,但他的诗文和精神却可以绵延千古、历久弥新。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undefined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