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丨听,这心灵的歌唱

—— 简评陈放平的诗集《响度》

作者:熊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6 17:05:37

我收到陈放平的诗集《响度》,读到一首首好诗,就像捡到一块块宝石,感受到优美的意境,得到情感的滋养。若是更进一步,将自己对诗的理解以及从诗中得到的感悟,诉诸于文字,写成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领会诗的妙处,也算是一种分享。

诗是发至心灵深处的声音。可以肯定,《响度》是一部充满个性色彩的优秀诗集。充满个性色彩,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就是说,在青年诗人陈放平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读到他娓娓的心语。

这本2015年至2020年的诗集,共124首诗,包容了陈放平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他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思想境界以及艺术见解,都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事实证明,一个诗人只有通过自身去着力表现生命与生存,人类与时代,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今天真正的诗来。

直觉告诉我,陈放平试图在每一首诗里给读者这样一种印象:冷静而又甜美的忧伤和刚强。

这几年以来,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阅历的不断丰富,思考更加深刻,激情更加浓烈,所创作的诗歌更准确,更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也更能表现出自我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

生存实况,生活感受,是这本诗集的源头活水

当我翻开这本诗集,先读目录,随便挑一首诗来读,那些能够摇曳成全篇的生动形象,如天风甘露,大地清流的诗句,只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如《嫁给煤矿工人的女人》《父母爱情》《优秀快递员》《小学记事》等,不可能是“二手”。“二手”如假货破帽,行家一眼识破,即时面目可憎了。读诗集中的诗,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一个善良的,有深度的诗人。在这些诗中,你可以感受到悲喜七情,甘苦六欲,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的看法,奋斗的艰辛,都来回承受,让自己的生命成为诗性的神奇土地。这一点,作为一个青年诗人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未来更加要努力的方向。我始终相信,生活比技巧重要。

抵达人生的真实和真相,气度高度和温度的融合

诗歌要有境界,首先诗人要有凌云之志。人们之所以需要诗歌,就是人先天就有对高度和美的向往和期盼。人活着不是为了爬行,而是为了放飞。飞的幸福在于体验“绝云气,负青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逍遥与壮美。而能飞多高,取决于人是否能像鲲鹏那样有大翅膀、大志气、大智慧。如果像家雀那样满足于一把米粒和一米高的篱墙,再大的翅膀也会退化。诗人要飞起来必须要不断地聚集信念的力量,不断地给精神注入氧气并清洁心灵。

读这本诗集,我确实不但读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真相,而且很多诗篇具有气度和高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命运有的令人辛酸,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无奈。像《异乡人》《盲人乞讨者》《响度》等,既有生活的真实和真相,又具有气度和高度。诗集中一些写父母、写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的,具有温度。

以小见大,大千世界在诗里自然浓缩

这本诗集中的诗,大都从具体的可感知的小题材、小事物、小人物、小场景、小画面、小角度切入,力图表现一个整体的大面,其必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被人感知和认识。这种以“小”见“大”,也同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相吻合。因为其“小”,源于生活,凝聚无穷的亲和力,无形之中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可以使读者伸手就够的着的喜悦感。也说一句大话吧,这是诗走向人民的途径及诗歌发展的方向。但每一首“小”诗的背后都蕴含着大哲理、大生活,反映的都是大千世界。

精悍短小,俯瞰生活万千气象

诗贵短,这是从形制上来说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没人喜欢读长篇大论的东西,尤其是过长的诗歌。短诗不好写,因为短,更考诗人的水平。

《响度》这部诗集,没有一首长诗,六句八句十句的居多。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以“小”见“大”,这些诗大多是生活中最精彩、最触目惊心的断面或截面,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好比写一个人,你不要从小写到老,那太拉杂了。如果把长篇小说比作森林,那散文就是林中的一条小径,诗歌呢?就是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叶子。而短诗,就是叶子上的一段筋落或虫子的齿痕。如果诗歌是生活的肺,那么短诗就是肺上的结核,小而有力,小而疼。

这部诗集中的诗,短中有生动的细节。因为短,然言短意长,字寡味足。

返璞归真,平淡之中静水深流

语言之于诗歌,犹如衣之于体,产生美饰作用。诗歌是运用语言表达文学境界的艺术。这部诗集中的诗大多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初读之,觉浅觉淡;但细读之,浅中有深,淡中有味。基本上做到了返璞归真,直抒情灵。一句话,很有语感。当然,语感是一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语言,也有人把它称为“内心视力”,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体味出语言的微妙和精湛。对于读者来说,只能在阅读中去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特别说一下,语言是诗人的里子和面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同,而文学语言却是和口头语言一致的,文学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转换。从这个角度说,我不赞同“口语诗人”一说。

评价一本诗集和一个诗人,任何一个诗人写的诗,不可能每首都好,有一些值得肯定的也就可以了。我们比的是好诗,不是差诗。再说,任何一个诗人的诗再好,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这都正常。

诗歌的天空很辽阔,能找到自己的星座,你就会发光。

最后,我用这本诗集的《我的诗》作为结语:无论我在什么地方/无论以什么为单位/我都是最穷的那一个/当然我并不在意/这样的差异/我知命运/自有公平/一切我所不如意的/只要我写成诗/都是好诗/

有这样的人生信念,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一定会创作出无愧时代的更多更好的诗篇。

作者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授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