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施崇伟专栏|爱游名人故里的老父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7 11:16:40年近八旬的父亲爱旅游,尤喜欢“名人故里行”。
去年五一节,父亲去了湖南韶山——毛泽东的故乡。
来到毛主席纪念园门口,观光车还没停稳,父亲就冲下车去,大步流星走向公园。在竹林掩映下的一排灰墙建筑前,有一尊毛主席的坐像。游客排着队与“主席”合影。父亲小声对母亲说:“我们也照张相吧。”
父亲认真整理了一番衣衫,正襟危坐于“主席”身旁,母亲站在后面。照相打印出来,父亲和母亲争抢着一睹为快。两位老人,一脸笑容,满心自豪。
韶山冲那黄土墙的老屋是主席故居。父亲在老屋里慢慢移步,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裂缝的老墙,在天井院里长久驻足,凝视着毛主席与家人的照片眼里充满了泪花,走出屋子依然频频回首……我从父母蹒跚的脚步和充满泪光的双眼里,读懂了感恩与崇敬。
去年国庆节前,父亲又提旅游话题。他翻出手机说:“杨尚昆故居,很近,没出重庆,可以去。”
在重庆,从江津到潼南,只一个多小时车程。一条涓涓小溪畔,便是杨尚昆的故居。
我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走向月亮山下那座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建筑——长滩子大院。
院前地势平坦,水田如镜,恰似一轮皎洁的月牙,故名“月亮坝”;一溪碧水,环绕其间,名“猴溪”;猴溪对岸,三座小丘“品”字而立,俗称“三星堡”。远远眺望,这平坦的“月亮坝”和这青山碧水环抱的灰瓦老屋,恰似一幅“三星捧月”的水墨丹青。
整座宅院是目前双江镇众多杨氏民居中保存基本完整、装饰风格最为精美的古建筑群。建筑采用清代“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传统习俗建造,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父亲在“四知堂”的匾额前伫立良久,若有所思。那番神态,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行者。父亲仔细地观看着“杨尚昆生平业绩陈列馆”里展出的珍贵图片、文物文献和影视资料片,“西厢房”里,一张硕大的雕花彩绘木床和一架竹摇篮尤惹人注目。
“中堂屋”上高悬着一块“清白传家”的横额,上书“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堂屋两壁挂有“杨氏家规十六条”。父亲摸出手机,一字不落地拍下来。他这是要家规带回去,作为教育我们后代的课程吧。
我想,老父亲喜欢旅游名人故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他总要带上自己的儿女,是要把这份情怀向后人传承。
编辑: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