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专栏|书香浸润人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17 15:31:37迷恋上阅读,好像从小时候开始的。津津有味地捧读中外名著:《红楼梦》《白鹿原》《局外人》……近年还买来《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书籍孜孜不倦地研读。读书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像中学时代求学的孩子。家人戏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亦不辩解,任他们取笑。
余以为,读书静心,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
第一次接触课外文学读物是远离家乡在外读中学时,从图书馆借来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那些方块字里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给我曾经苍白无知的认知插上了彩色的翅膀。原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故事可以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反派人物可以描写得那么面目可憎。我陶醉其中,稚嫩的情感随故事起起伏伏。班主任悄悄地走到我身边,撩起书皮一看,不由分说地拿了就走。我如梦初醒,继而战战兢兢,看课外书可是要付出代价的:缴纳书价的10倍当罚款。一本《儿童文学》三毛,10倍就是三元,我一周六天的菜票才两元。我恨极了班主任,也恨自己太专注。可是那些故事真好看啊,就像我心向往之的新衣、发卡,将我的心熨帖得润润的。
阅读的渴望让稚嫩的心鼓胀胀的,可老师不让看,怎么办?那我就写。于是,提笔,写英语女老师的漂亮与温柔,写班主任的“蛇蝎心肠”,还写家乡狗娃和英子的爱情故事。写了厚厚一本,不敢给人看,也不知道写得好与孬,只得藏到课桌里,成绩自然一落千丈。母亲一见我的成绩单,不无忧虑:娃啊,闲书少看,当务之急是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
但我“贼”心不改。
不得不说中学的第二个暑假,那应该是阅读史上最轰轰烈烈、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不记得从那里弄了一本厚厚的《第二次握手》来,那可是人生中看的第一本大部头长篇小说。打开书即被故事深深地吸引,只想一口气读完。出去割草时把书藏到背篼里带出去看,吃完晚饭,筷不收碗不洗,又看。母亲以为我在专心学习,特意不关电灯。后来,又从同学那里陆续借阅了《今古传奇》连载的《射雕英雄传》。那个暑假,那些文字,全方位激发了我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和向往,悄然改变着我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认识。
中学毕业,由于经济条件受限,母亲掐断了我上普高考大学的念想,只得去了职业高中就读。在职业中学里,对赖以为生的纺织专业反倒漫不经心,转而兴致勃勃地去自考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那真是一段阳光明媚、畅快淋漓的日子。没有升学压力,无意漫漫长路,一心沉醉在《文学的基本原理》《写作概论》等书籍里,兴起时也写些抒发豪情壮志的文章。那时的生活,如沐春风,浑身畅快。
生活是最残酷的现实。高中毕业后,我被生活快速打回原形。曾经诗意的心情和幻想被现实击打得七零八落,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流水线上的作业,未来在我眼前变得黑暗而空洞。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心里眼里除了迷茫就是慌张和恐惧。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打工生活中,感觉青春和激情正一点儿一点儿地被消磨,看不到未来,见不到光亮,心里像长满杂草似的荒芜。
现实混沌,幸好有书籍。偶然间结识了一名仓库管理员,她每天收发完货物后,就躲在仓库角落里看小说,《家》《春》《秋》,《平凡的世界》《人生》,还有《茶花女》《飘》。看到那些书,我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光亮,就像大海上漂泊的人突然见到了灯塔。我跟她借书,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为了能多看书,为了能按时还书,我夜以继日地贪婪阅读,以致一双漂亮的双眼皮大眼睛戴上了眼镜。
与书为伴多年,我渐渐明白了那句经典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内涵。“生存”与生活有效和解,互不为难,相融共生,未来可期。
人生有书,生活便会有色彩。阅读多年,书香一点一点地浸润着我的人生。我相信那些文学作品的文字里,一定藏着一束束光亮,当你走近它们,那一束束光亮就会像探照灯一样指引你、照亮你,扫除你生活中的晦暗和阴霾。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交通运输局)
编辑: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