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董小玉专栏|浅浅社会素描 深深乡土情怀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21 15:09:47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在那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背后,牢牢盘亘着华夏文化之根,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原动力,影响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性,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用14篇文章,从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徐孝菊:《乡土中国》初版于20世纪50年代,聚焦研究中国农村生活,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等方面,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如剥洋葱般层层剥开。这本著作距今已逾70年,经久不衰,您认为其经典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董小玉:首先,不同于一般晦涩深奥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读,渗透着费孝通先生对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彰显了费孝通先生开阔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起来引人入胜且趣味盎然。其次,这本书为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标上了生动注脚,具体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为何安土重迁,村落如何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婚姻关系中的男女有别,团体格局中的权利结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等,透过诸多旧中国的生活化现象看乡土性本质。最后,费孝通在跨文化中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筛选真实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和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模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正如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陈雨露所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以及带有乡土性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之间的差异性,更好地学会自洽从而找到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再被礼俗教义所裹挟,平衡生命中的已知与未知。

徐孝菊:《乡土中国》作为经典学术著作,受到广大学者的赞誉与推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已将《乡土中国》纳入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该书成为学生必须整本阅读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足见这本书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但是,现实反映,有不少学生对这本书很“隔”,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乡土生活相对遥远,而即使是农村的学生,也可能感到陌生,难免造成阅读障碍。此外,生于网络时代长于网络时代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碎片化的网络阅读,让他们阅读整本学术著作,也是一大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乡土中国》,您有什么建议呢?

董小玉: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但是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读书不能趋易避难,不能总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赞同,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经典。尤其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大有裨益。其实,阅读本应该是源于文化自觉,自然生发且内在驱动,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品读书籍。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若要谈阅读方法,有以下3个建议:

第一,根据文本特征选择阅读方式,阅读《乡土中国》宜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先粗读后细读,先大致浏览书籍目录,粗略阅读章节内容,对学术著作阅读产生一定体验和印象后,再对重点章节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细细品读,理解费孝通关于乡土社会的基本观点。第二,采用概念批读法,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便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第三,使用跨媒介阅读法,人类的阅读已经实现从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到视听时代的跨越,阅读媒介多样化,不再囿于纯文本的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阅读多种媒介有关《乡土中国》的语言材料,丰富整本书阅读形式,多感官刺激学生的阅读体验,减轻学生对书本“隔”的感觉。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