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杜春成专栏|两兄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23 17:00:16两岔河因两条小溪河交汇,形成岔河而得名,人们在岔河沿岸修建房屋。民国初年,上走达州,下至重庆的人们,在此住宿和交换物资,形成集市。县政府设立两岔河镇,该镇成了重要的交通驿站。
两岔河有两户人家最为有名。
河东边的冉家,有一位冉大爷,家有良田千亩,长、短工几十人,他唯一的遗憾便是膝下无子。每天早饭后,冉大爷就到场上的春望茶楼喝茶。
河西边的周家,是冉家的佃户,租田土养家,人们称他周大爷。可喜的是,周家有四个儿子,均长大成人,力大无穷。四个儿子扛、抬、背、挑样样在行,无人能及。周边人家有事,都喜欢请周家的儿子帮忙。农闲时,周大爷偶尔也去春望茶楼喝茶。
茶楼里,人们议论着,冉家和周家,谁是场上真正的大爷?
人们的议论传到了冉大爷的耳朵里,他笑了笑说:“过几天,你们就知道结果。”
一日,东边冉大爷专门请西边周大爷到家做客。吃饭时,冉大爷总嫌桌子安放得不平稳,他吩咐老婆说:“把家里的银子拿出来,把桌子脚垫平稳。”
四只桌脚,垫着银子,桌子四平八稳。冉大爷和周大爷喝着酒,闲谈着乡邻趣事,一直到傍晚才结束。
冉大爷送周大爷到桥头,问:“今天喝酒满意吗?”
“满意。”周大爷站在桥头,邀请冉大爷,“冉大爷,明天,你也到我家喝酒。”
第二天,冉大爷到周大爷家喝酒。
周大爷把桌子从屋里搬到屋外,又从屋外搬到屋里,总找不到一处平地安放桌子。周大爷对四个儿子说:“你们把桌子抬平稳,我和冉大爷才好喝酒。”
四个儿子,站在桌子四个角,把桌子抬得四平八稳。周大爷和冉大爷两人喝着酒,谈论着天南地北的见闻。两人一直喝到太阳落下西边。
傍晚,周大爷送冉大爷到桥头,问:“今天喝酒高兴不?”
“高兴。”冉大爷打着酒嗝,用祈求的声音说,“商量个事,可以不?”
“啥事?你是东家,直接安排就可以了。”周大爷不相信,冉家竟然有事求自己。
“把你的儿子过继一个给我,做我的义子。”冉大爷望着周大爷的脸,低声说道。
“要我儿子,门儿都没有。”周大爷看着冉大爷,仰着脸笑着回答,“你不是常说‘银子就是儿子’吗?”
冉大爷低着头,步履蹒跚地回家去了。
一年后,“七七事变”发生,抗战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冉大爷想了一晚上,捐出了一半家财支援抗战。捐献大会那天,周大爷家四个儿子,主动帮助冉大爷,把物资送到了县上。
接下来,县政府发布“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通告。周大爷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被抽为壮丁,进入刘湘部队,出川抗日。
“出川抗日,血战到底。”川军出川那天,冉大爷来到县城,听着震天响的口号,用钱购买了几双布鞋,悄悄送给周家两个儿子。
抗战八年,周、冉两家盼了八年。他们盼来了抗战的胜利,却也等来了悲痛的消息。周家大儿子周大力掩护三儿子脱险,战死在战场。三儿子周大为炸日军重机枪阵地,身负重伤,双腿残疾。
周大为带着大哥的遗物回到两岔河。周大爷看着大儿子的遗物和残疾的三儿子,在家喝了三天闷酒。三天后,周大爷出门,人们发觉,他的脸瘦了一圈。
周大爷决定,按照乡村习俗,给大儿子修衣冠墓。
冉大爷听后,找到周大爷说:“修墓的所有费用,冉家全部支付。”墓修好后,冉大爷在周家大儿子墓前,立上一块大青石墓碑,上书“抗战烈士周大力之墓”。
几天后,冉大爷带着好酒好菜来到周家。两人在屋里喝着酒,说着话。
冉大爷对周大爷说:“把周大为过继给我做儿子。”
周大爷端起酒杯,只顾喝闷酒,不接冉大爷的话。
“不说话,按照乡村老规矩,就表示同意了。”冉大爷端着酒杯说,“我今天就把周大为接回家。”
“周大为有残疾,我自己养。”周大爷终于答话了,“我把周大良过继给你。”
“周大良?”冉大爷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心里想,怎么把一个身体健康的儿子过继给自己,于是问,“真的吗?”
“真的!”
月亮挂在天空,很亮。冉大爷和周大爷还在喝酒。冉大爷在心里作了个决定,把家产分一半给周家,不能让周家的人流血又受穷。
从此,冉家和周家成了兄弟。
编辑: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