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马军专栏丨清正家风福泽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23 17:03:37“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短短八字,道尽世间万象。如何只招福,不招祸,使家运恒久,福祚绵长?那就是定家规,作家训,正家风。
战国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母亲,明理大义,训子拒贿,受到齐宣王的高度赞赏。原来,她的儿子田稷由于担任相国要职,接受了下官的重金贿赂,拿回家孝敬母亲。田母不解:“你出任相国已有三年,但俸禄从未有过这么多,难道这是收取了士大夫的贿赂?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钱的?”田稷跪在地上如实回答,田母听后非常生气,说:“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为官之人应当修身洁行,不得不该得到的东西;老老实实做人,竭尽全力做事。光明磊落,不行诈伪;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在心中谋划。不合理的利益,绝不收取一分一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她训斥儿子:“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在田母看来,臣子不忠,如同儿子不孝。不忠不孝,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田母的一番说教,让田稷羞愧难当,当即退还了财物,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了自己的受贿之罪。宣王听了这事之后,非常欣赏田稷母亲的大义,也免除了田稷的罪过。此后,田稷始终恪守母训,清廉为官、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光明磊落,辅佐齐国实现了百姓乐业、国运昌盛。
身教从来重于言教,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乃千古不易之理,欲使家风淳正,传之久远,必须给后人树立足以为范,可以终身师之的道德标杆。
晚清名臣曾国藩,将曾家数代以来勤苦俭约的好家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入仕伊始,即立下“此生决不靠做官发财,为后人敛集财富”的誓言,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只严于律己,对家风家教也是格外重视,“家事忌奢华,尚俭。”曾纪泽之妻刘夫人的墓志铭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曾国藩被朝廷授予礼部侍郎的官职,全家人非常高兴。可是按惯例,前来报喜之人都要有所赏赐,家人又都为了难,因为就连老太太欧阳夫人都一文不名,哪有钱给他,真是好不尴尬。最后,还是刘夫人用自己的陪嫁之资打发了来使。“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都有好逸恶劳的消极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反倒能因穷而图变,而奋发。
曾国藩要求子弟们“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目的就是“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既是子女们的珍惜福分之道,也是或许有一番作为的必由之路。
素有青天美誉的宋代包拯对贪污腐败痛恨至极,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廉的官员,就是百姓的表率;而贪赃枉法的恶吏,就是万民的盗贼。他唯恐后世子孙坏其清廉家风,特作《诫廉家训》,令其子包珙刻于石碑之上,以诏后世:“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对为政者来说,廉洁不仅是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前提条件,也是为政成功、有所建树的根本。因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让人明察秋毫,清廉让人不怒自威。为政清廉,才能号令如山,进退自如,惠及百姓,功于社稷。
“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田稷之母当头棒喝,曾国藩以身立范,包拯作《诫廉家训》……古人之所以如此做,就是要用清正廉洁的家风,确保后世子孙为官从政不堕下流、不招灾祸。清以传家、廉以治家,从而使家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这也是智慧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清正廉洁的好家风,于家则积福远祸,兴旺发达;于国则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实家之万幸!国之大幸!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