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陶灵专栏|川江美食②小火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24 16:21:11

重庆火锅最早出现在街头餐馆的时候,木桌上放一个小炉子,上面架一只小铁锅,食客抬着手臂才能在料汤中拈菜吃。后来,有的火锅店老板想了个法子,把两条板凳重叠在一起,客人坐得高,拈菜就不抬手了。这样,手是不抬了,可桌子又矮,背躬着不舒服。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好吃佬儿”对火锅的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火锅店的木桌中间兴起挖洞,洞口大小与铁锅一样,煤炭炉子放在洞下,再架上熬着料汤的铁锅,锅口正好与桌面齐平,或稍冒出一点也无妨。这才安逸了,既不抬手,又不躬背。渐渐地,木桌变成了砖砌水泥桌,面贴白瓷砖、花岗石,好看、干净,而桌洞下的煤炭炉也换成了液化气、天然气灶。

我生活在下川江的小县城,桌面挖洞的重庆火锅还没传来时,第一次吃火锅,用的却是北方人吃涮羊肉一样的金属锅子。最初,我在老电影里见过,锅子是铜质的,锅盆中间的炉膛烧着无烟杠炭。20世纪80年代,我们单位每年要召开年终工作会,聚餐时在院子里摆席桌。冬天饭菜容易冷,有一次,食堂掌勺师傅安排用锅子吃火锅,一个个吃得满头冒汗,全身热乎乎的。不同的是,这些锅子是铝质的,当时江浙一带小商品进入内地,市场上有卖,一些住家户也买回家里吃火锅。那时用这种锅子吃火锅,除了新奇之外,更有一种复古的滋味,我记忆特别深。

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铝质锅子走出了食堂的席桌和住家人户儿的饭桌,一时间出现在万州城街头巷尾的餐馆,遍及大街小巷,并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小火锅——区别于桌面开洞的重庆火锅。锅子的炉膛里燃烧的不再是杠炭,为价廉的蜂窝煤。火力小的时候冒煤烟,在炉膛口套一个小烟筒抽风,一会儿炉火旺旺的。

重庆火锅的普遍吃法,是在熬好的滚开的料汤里,食客夹起毛肚、鸭肠、腰片之类菜品,生烫而食。而小火锅的食料以猪肥肠、络膈肉和牛肉为主,由餐馆师傅红烧煮熟后备用。有客人来了,师傅在锅子盆里放进生豆芽或生白萝卜片垫底,再舀上他们点的品种,并添加一些汤汁,豆芽或萝卜片合着汤汁煮熟才入味。餐馆给每个小火锅另外又配了一小篮素菜:菜叶、粉条、海带、豆腐等,客人可自愿放在锅盆里煮食。菜品中的络膈是猪胸腔和腹腔间的分隔肉,学名横膈膜,吃起来像牛肉一样有嚼头,但肉质比牛肉细嫩。与单纯的红烧菜相比,小火锅热烙,多样化一些,除红烧品种外,也有清淡的猪蹄花儿、猪肚条儿和猪肉丸。猪肉丸不事先煮熟,吃的是鲜和嫩,师傅放一些番茄后,端上客人的餐桌现煮。

吃小火锅很灵活,食客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可以肥肠、络隔、牛肉分别舀一点,都是红烧的,混合一锅也不串味。食客人多的时候,每个品种来一锅,哪锅吃完了,觉得好吃,或者不够吃,可以按份添加。

比起重庆火锅来说,万州小火锅不用一直开着液化气或天然气熬着料汤,一锅只用一个蜂窝煤就行了,现在只是一块固体酒精作燃料,成本低,不欺客,不收锅底费。因此生意非常火爆,有的餐馆几十张桌子都坐满了人,旁边还有坐等空位的食客。

这么实惠又生意兴旺的小火锅,不料几年后,一夜之间消失在万州城的大街小巷。我想可能食客吃腻了,也许是“一窝蜂”开店的缘故吧。但很怪,大概七八年后,小火锅店又悄然出现在万州街头,个个生意出奇地好,常常食客满堂,热闹非凡,实惠的特点仍在。留意观察,却有了一些变化,主要在晚餐时段营业,店没以前那么多了,品种添了不少:麻辣的猪、牛、羊杂烩,红焖羊肉与鸡,清淡的酥肉、酸菜鱼和腊猪排,都是让“好吃佬儿”流口水的美食。

趁早好好品尝万州小火锅吧,不然某天它又消失了呢?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汪茂盛,刘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