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刘放专栏|深情抚摸苏州的文化之根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2-26 22:13:30

作者简介:刘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苏州日报》评论员,出版有小说集、长篇散文、旅游文化读物多种,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


近期出版的《蘇州之前的苏州》一书,光听书名就让人陡生兴趣:繁体字的城名与简化体的城名,就因为繁简差异而存在多大的不同吗?一读之下,方明白此书讲的是隋代之前的苏州故事。都知道苏州建城史有2500年,此书单讲其中的前千年。繁体字的蘇州,即古版苏州。也就是说,只讲吴城前世,不谈苏州今生。

通读下来,不由感慨作者占有材料之特和用功之深。本来,记述苏州历史的典籍众多,只要抓住主要的《史记》,再细细翻览东汉早年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和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南宋人范成大的《吴郡志》,同时加上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就可以写出一部波澜壮阔又血肉丰满的苏州人文历史来,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但作者更有意思的是,不仅稔熟史家通晓的苏州史,更还有史家所无从拥有的第一手材料,即这些年陆续新发掘的文物和实地考证,也正是这些独家干货,让这部长篇历史散文具有独特和独到之处。

以文学介入历史的视角,即文学田野考察法,是《蘇州之前的苏州》最鲜明的特色。虽说文史不分家,但区别也形同泾渭。史学著作文笔再优美,也必定重客观而舍主观;历史散文虽然也离不开历史,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主观评判,说的是作者所考据和认知的历史,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甄别评价。历史是自己心中的历史,自己也是这历史波澜中激动不已的沉浮漂泊一叶。作者笔下的历史有生命,有温度。书中如实记叙到,作者在陪同考古学者实地踏勘中,从学者“偷师”到相关的知识和判断结果,同时,他看待这些发现的陶罐瓮片,乃是与自己共同获取了一方水土滋养的生命,这瓦砾就值得放置于贴肉的口袋。捡到残砾处,必喜滋滋坐看云起时。如书中的《青铜记忆》《寿梦时代》《夫差时代》《越城往事》等篇章,许多地方都留有作者几十年的足迹,但总体上还是正史的带个性诠释。只有在史书上记载不多而惟己独有的篇章,如《三山篇》《草鞋山篇》《张陵山篇》《陈湖篇》上,他便如同在自家的菜园子里从容笃定,辨历史经纬如茄子辣椒各具情状,采之摘之摸之叩之瞄之蓄之,一派潇洒,举重若轻,字里行间给读者传递吴地山水的特有密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张文献避开苏州文化高峰写苏州,立足点也恰恰是当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奋斗精神,他们格外有进取心,而且非常热爱经济和文化创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站到了时代经济的潮头之上。本书表面上只讲吴城之前世,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谈苏州之今生。

写历史文化散文,除了视角和材料的占有,文笔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蘇州之前的苏州》一书中,笔者常常在一些段落下画波浪线,留待回头再度品味。如《南朝烟雨》一章所写:“如今,我们陶醉在苏州西部的山山水水间,附庸着湖山的风雅。然而,正是这看似风和日丽的山水间,却隐藏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剥开它,隐约间,除了缥缈的香火,还有远去的烟火。……有时,烟火也会燃烧成战争的烽火,在刀光剑影间洒下血和泪。有时,烟火就是山前人家的一片炊烟,饭稻鱼羹是江南百姓的日常生活。”读这种历史文化散文,能得到读纯粹历史书所无法获取的享受。

编辑:邓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