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秦勇专栏|我为什么要写《大唐廉相陆贽》

——写在《大唐廉相陆贽》获第九届重庆文学奖之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1 11:17:42

2023年2月17日,是一个令我无比感动而幸运的日子。

这一天,第九届重庆市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我的长篇小说《大唐廉相陆贽》获得重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领奖后我回到忠县,正好遇上陆贽故乡(上海嘉兴)的一行领导、文史专家和陆氏宗亲来到忠县考察,我陪同他们又去拜谒了陆宣公墓。

(一)

青山如黛,平湖潋滟。眼前的陆宣公墓,已是经历了千余年的风吹雨打,建毁参半,依稀的残垣断壁诉说着往事沧桑。

在唐代,这里就有“禹庙”“玉虚观”等名胜。公元765年之秋,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就曾在此参谒禹庙。

公元805年,陆贽病逝于忠州,其子陆简礼将其父亲埋葬此“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之地,原因之一也许是敬仰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诗圣吧。

1059年,年仅22岁的苏轼随同父亲苏洵、弟苏辙自长江而下,在忠州舍舟登岸,也曾到此拜谒一代贤相之墓,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进士,定是几多敬仰,又几多伤楚,此番心情在他的忠州诗中流露无遗:“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

陆贽,无疑成为苏轼一生的偶像,也是士大夫们的集体偶像。于是,就有了宋代知军州王捄于墓侧修建恢宏的“怀忠堂”,之后,知州王崇简等历代官员又重修扩建……

宋元明清时代,忠州陆宣公祠有怀忠堂、紫极楼、藏书阁、读书洞、牌坊、楹联、鹤亭……陆贽的后裔一年一年溯江而上,携带香火纸钱,前来祭拜。

“千秋同涕泪,万里更登临”“人生一死终难免,落在忠州骨也香”“每逢会族方承祭,一到崇祠更忆先。青草芊芊江万里,翠屏寂寂墓千年”……每次拜读历代文人祭拜凭吊陆贽的诗文,常常潸然泪下。

(二)

陆贽的一生,正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

《左传》写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陆贽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他从小就受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此基础上,陆贽提出了“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天下固不治”的民本思想。

唐德宗在东宫当太子时,便闻监察御史陆贽之才华声名。德宗即位便召其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当时两河用兵长久不决,赋役日滋,兵穷民困,陆贽就上书德宗:“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说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他进谏唐德宗要“以天下之欲为欲,以百姓之心为心”。

陆贽擢升宰相后,实施养人资国的国策,立即颁布了《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采取“六不”措施减少赋税;实行“量入为出”财政政策改革税额;把每户纳税减少度作为考课(考核)指标;因时制宜调整收税期限;恢复义仓,让百姓贫不至饥、农不至伤、籴不至贵;扶贫济困,缩小贫富差距,让百姓“失不损富、优可赈穷”。经过“四王二帝之乱”的大唐,始得以休养生息。

对待百姓像春风般温暖,严于律己却像秋风般惕厉。忘年之交、寿州刺史张镒赠钱于陆贽,“请作为太夫人一日饭食的费用”,他不接受;陆贽母丧而解职,寄住丰乐寺,官员朋友赙仪赠礼,他不接受;升任宰相后,各道献来的马鞭、长靴,他也一概不接收。就连唐德宗都批评他“卿清慎太过”!

陆贽认为,“贿道一开,辗转滋厚”“利于小者,必害于大”“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上好利,则下思聚敛,上求贿,则下肆侵蟊”……不光要自己有“无私之德”,陆贽还时刻进谏唐德宗“先德后刑”“明其德威”“以人为本,以财为末”,忠谏之德堪比魏征。

何为立功呢?《春秋左传》曰:“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陆贽是真立下了“社稷之功”。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奔奉天、梁州,历史好似重蹈“安史之乱”。陆贽扈从唐德宗,参赞机要,居中调度,为唐德宗起草颁布《罪己诏》,救危定难,剪除“凶逆”,唐德宗得以重返长安。

王夫之说:“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可以说,没有陆贽,李唐王朝便到此结束了。

中兴大唐,人才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公元792年,陆贽以兵部侍郎出任知贡举,公开公正地以“通榜法”取仕,韩愈、李绛、崔群、王涯、李观、欧阳詹等23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时称“龙虎榜”,王涯、李绛、崔群后来位极宰相,欧阳詹、韩愈、李观成为著名文学家。

之后,陆贽选拔的进士柳宗元、刘禹锡等,成为“永贞革新”的中坚人物,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抑制藩镇割据,立志中兴大唐,只可惜“永贞”再无陆座师。

在经济上,陆贽实施“量入为出”政策;在军事上,实施“结纥困蕃”“理兵足食”政策;在民生上,实施“均节赋税”“还富于民”政策,改变了“四王二帝之乱”带来的颓废萎靡,创造了“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中兴气象。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光是一部《陆宣公翰苑集》就足以光照千秋。

《陆宣公翰苑集》共24卷,收录制诰10卷85篇,奏草7卷32篇,中书奏议7卷24篇,共141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引其政论39篇,长者近千言,实属罕见。

陆贽不仅是政治家、政论家,也是文学家。品读他留下的诗赋《禁中春松》《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鸿渐赋》……篇什虽少,却篇篇精品,不得不惊叹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只可惜其所著50卷《陆氏集验方》失传,更令人扼腕叹息其52岁就病逝于忠州,大唐复兴的“贞元之治”随鹤远去。

(三)

如何评价陆贽呢?最精准的要数苏轼的八个字——“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在苏轼的心中,“文人之盛,莫如近世,然私所敬慕者,独陆宣公一人”。他评价陆贽“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如若“唐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评价座师陆贽为相时“其弊十去七八,天下称之”;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陆贽“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炳炳如丹”;晚清名臣曾国藩认为“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阪,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称赞陆贽“何其神也”;乾隆皇帝为陆贽御书“内相经纶”。

在唐朝,名将名臣都如履薄冰。唐德宗将经济理财家、宰相刘晏贬为忠州刺史,次年就密遣中使就忠州缢杀;他将宰相杨炎贬为崖州司马,杨炎还未到达崖州,中使早受德宗旨意将其勒死;他将宰相窦参贬为骧州司马,不足两月就将其赐死于邕州……

“杀你,国不安。不杀,朕不安。”对深谙帝王术的唐德宗而言,陆贽早就被“赐死”N次,哪还让他活在忠州十年?

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惊天秘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步步惊心……是唐德宗义子舒王李谊与太子李诵的“夺嫡”血拼,还是“挟帝有术”的宦官与禁卫军逼宫弑帝的“绝命”反扑?是皇帝畏惧割据藩镇、节度使勾结中书省岌岌自危的釜底抽薪;还是有意借力“劣币逐良”以“冷藏”这大唐伟器以留作“中风太子”之用?

长篇小说《大唐廉相陆贽》,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相!

(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陆贽一生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他的政治、经济、人才、军事、廉政和爱民、宽民、恤民思想,而今仍有着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散发出经国治世的智慧光芒。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陆贽为官清廉,要求领导干部防微杜渐,“高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苛刻一点”。2019年6月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陆贽语“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告诫党员干部要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用典陆贽中书奏议。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出自《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2016年春节,我去成都拜访102岁的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马老对我讲:他小时候就去过翠屏山上拜谒过陆宣公墓,这么大一个名人,他以忠而居忠,丧于忠而葬于忠,时人焉得不因忠而怀其忠乎?你在宣传部工作,又是作协主席,一定要好好写一写,把他的思想宣传出去。

每当有人问我:陆贽能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士大夫的推崇,受到世代百姓的爱戴,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其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那一刻,我倏然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清。唯独只有借用陆贽的一句话铿锵作答吧——

“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作协全委委员)

编辑:廖晨希 熊冬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