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潘玉毅专栏 | 伯乐的眼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2 10:22:15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美的事物,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风景再美人再好看,大概也只能孤芳自赏吧。就像一个活动再怎么有趣,没有人明白这种乐趣,构思创意、举办活动的人也就只能“独乐乐”了。
“有识趣之人”与“有人识趣”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方来说都至关重要。一个地方的景色很美,但有人看见,有人欣赏,有人愿意来到这里才能称之为风景。这一点,人、事、物皆然。
春秋时期,相马高手伯乐受楚王之邀,外出寻觅良驹。某日,他在一处陡坡瞧见一匹拉盐的瘦马。也未知是马太瘦还是盐太重,它虽有心爬坡,然举步维艰。马主人很是生气,不停地用鞭子抽打着它,嘴上还嘟哝着脏话。伯乐向来懂马惜马,见状急忙走上前去,阻止马主人的行为,并与之理论。见马主人不屑一顾,伯乐抚摸着马背,轻声叹息。马见伯乐走近,引颈长嘶,似有无限委屈要对他倾诉。其声洪亮,其力矫健,伯乐当即断定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他看了一眼马,又看了一眼它所拉的盐车,二话不说,就用高价把马买了下来。
马主人表面上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心里窃喜不已,在他而言,也只有伯乐这种傻子,才愿意为自己那匹瘦骨嶙峋的马支付如此高的价钱。而伯乐的心思与之相似:“明明可以在疆场上所向披靡的骏骑,却拿来拉车,这人当真蠢得不可救药。”
伯乐买了马,回到楚王那里复命。楚王见他买来的马骨瘦如柴,不相信这是一匹良驹,以为伯乐是在糊弄他,也就没有给好脸色看。伯乐却不紧不慢地说:“大王,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不过用它拉货的商贩不好好待它又不让它吃饱,所以才变成这副模样。你如果想见识它的脚力,让马夫好好喂它,过半个月,你且看它。”楚王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做了。果然,半个月后,试马场上,楚王跨到马背上,不待扬鞭,但觉两耳生风,转眼之间就已跑出百里。他这才相信伯乐之言非虚。
平心而论,千里马应该感谢伯乐。因为他那一眼,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宝马良驹,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若是没有伯乐,没有懂马识马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被当作代步、载物的工具,难以发挥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作用和价值。最终的结局只会如韩愈所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样的结果于马匹和需要用马者都是一种损失。事实上,并非天下无马,而是人们不识马,用之不得法。
碟子精美,但是用来装菜盛饭,就显得力有未逮;美酒香醇,但是用来果腹充饥,往往难以遂愿。不是它们价值不高,而是使用不得法,原本的优点反而变成了鸡肋。这就需要有一个人将它们导向适合它们的去处。于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可能读了很多的书,有很好的学问,但是如果没有人赏识,他就什么也不是,只能困守书斋,做自己的学问,或者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是人才多、伯乐少。因为想要成为伯乐,除了要有伯乐的眼力,还需要有伯乐的胸襟。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合伙做生意,明明出资的时候管仲出的钱少鲍叔牙出得多,但是分红的时候两个人却颠倒了过来。旁人不屑管仲的行为,鲍叔牙却替好友辩解:“夷吾岂是这种贪小便宜的人?只因他家里生活困难,有老母要奉养,我们商量之后做了这样的分配方案。”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管仲几次决策失误,致使买卖赔了不少,他很是歉疚,然而未等他出言道歉,鲍叔牙就安慰他:“事情不成,并非你的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对。”
管仲曾经三度为官,并三次遭到罢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管仲没有真才实学,只有鲍叔牙坚信管仲是因为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才导致如此。管仲领兵打仗,进攻的时候躲在最后面,撤退的时候却跑在最前头,手底下的士兵没有一个看得起他的,只有鲍叔牙明白他如此模样皆因放不下家中的老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人加入了公子纠的阵营,另一人加入了公子小白的阵营,因为管仲曾箭射公子小白,险些要了他的性命。公子小白即位后,欲杀之而后快。鲍叔牙以身作保,力荐管仲之才,甚至甘当管仲的副手。公子小白被鲍叔牙的言语打动,不仅赦免管仲之罪,还重用于他。此后数年,齐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成为当时公认的霸主。
试问,若无鲍叔牙,管仲焉有后来的际遇?齐国焉有后来的成就?由此足见鲍叔牙慧眼识人之明及大肚容人之量。也难怪管仲会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绵延至今,管鲍之交已然成了知己交心的代名词。
于管仲而言,鲍叔牙非伯乐而何?在人有限的一生里,能得这样一位伯乐,无疑是一大幸事!
编辑:蒋炀,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