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查晶芳专栏|白公馆里的五星红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2 15:52:50

我看见她时,她正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

形近正方形,长宽约一米。颜色不是鲜艳的正红,只比赭红略亮,四周边沿都已泛黄,有着明显的岁月痕迹。旗面也非纯红,凑近了能看到有细碎的暗花分布其上。最令人惊异的,是其五星的排列位置和我们熟知的不同:一颗大五星端居其中,其四角各有一颗小星。且五星的颜色也非耀眼的明黄,而是黄中带灰。

这是重庆白公馆里的五星红旗。

白公馆位于重庆沙坪坝的歌乐山上,渣滓洞距离它仅2.5公里,《红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现在,它们都属歌乐山烈士陵园,这是重庆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我前年夏天去的时候,渣滓洞正在维修,我们主要参观了白公馆。

时值溽暑,烈日蒸熏,但来此瞻仰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挥汗如雨间,我们拾级而上,至半山,“香山别墅”赫然入目。导游介绍说,这就是白公馆。原来,这里最初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此人喜文墨,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便以其别号“香山居士”给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戴笠花重金将它买下,将这里变成了阴森恐怖的监狱,专门用来关押革命者。1943年,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里面的“人犯”被移至附近的渣滓洞。1947年,国民党把“重要政治犯”又迁回了白公馆关押,《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曾被关押在此。他脱险后创作的小说《红岩》里,有许多人物原型都是关押在这里的革命者,如江姐原型江竹筠、许云峰原型许晓轩、成岗原型陈然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等等。1949年11月,国民党特务撤退前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白公馆和渣滓洞,被人们称为两口“活棺材”。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罗广斌和战友们激动得不能自已。他们仿佛看见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迎风飘扬,仿佛听见了毛主席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牢房里几个人,全都站得笔直,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个个心跳加速,热血沸腾,满面红光,但他们只能用耳语般的声音欢呼,只能用拥抱和滚烫的热泪宣泄心中的激情。后来,他们甚至在狭小逼仄的牢房地面上不断地翻跟头,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入睡。尽管牢房里阴暗潮湿,但窗外月色如洗,虫吟欢畅。大家坐下来,悄悄地议论着,怎样来庆祝这天大的喜事。

“五星红旗?那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轻轻地问,眼中透露出无限的神往。

“那肯定是红的啊,上面应该还有五颗星吧?”

“好像不复杂呀,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面五星红旗?”

“对!对!我们自己动手做一面五星红旗!”

罗广斌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可材料和制作工具到哪找?罗广斌环顾室内——有了!他抓起自己进监狱时带来的那床破旧的红花被面,“唰唰唰”几下,扯出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旗面成了!五角星就用黄色的草纸代替。他们把一块碎铁皮磨成了锋利的小刀,在黄色草纸上刻出了一大四小五颗星。可他们并不知道五星是如何排列的。最终,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大星放在正中间,四颗小星绕四周,寓意四万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图案想好后,他们用饭粒把五颗星牢牢地粘到了红被面上。红旗做成了!

大家把红旗平平整整地放在地面上,一个个伸出双手摸了又摸,最后把她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如今,这面红旗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现在白公馆展出的这面是复制品。

橱窗的射灯投射出温柔的光芒,眼前的这面红旗渐渐地变得越来越鲜艳,她仿佛正在灿烂的阳光下迎风招展。“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耳畔传来了电影《江姐》中《绣红旗》的歌声,眼前却浮现出那群铁骨铮铮的男儿悉心做红旗的场景。他们中间很多人,最终都没有看到真正的五星红旗,但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响彻天宇的英雄赞歌。

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传承着一种钢铁精神。它穿越苍茫的岁月,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作家天地》《雪莲》《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