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党史·郝安专栏|光辉的题词,永远的雷锋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5 08:00:00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也是学雷锋纪念日60周年。

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60年前领袖为战士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七字题词,可以说是毛泽东主席所有矩阵型题词章法中最杰出的一幅。

当年,这幅经典题词一发表,就以一种特殊形式激励和鼓舞着人心,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

日征月迈,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锋,由普通一兵的故事,升华为雷锋精神,并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终于,这汉字的书法魅力也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其文字、线条、漏白,在尺幅间、时空中被注入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组成了一座庄严巍峨、顶天立地般的纪念碑;而且这丰碑并不只是一尊不动的石雕,而是生命洋溢的,犹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越加高大,须仰视才见。以致成为了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象征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烽火战争年代,毛主席常说,革命靠枪杆子和笔杆子。

但他自己却几乎没有拿过枪杆子。打仗,靠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是料事如神、驭将用兵。笔杆子倒是一辈子须臾不离手。抓起毛笔、铅笔,就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

毛主席是文章高手,他那种大家风范,独特语言,中国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言表,穿透纸背的。做天下第一人,作天下第一书。在最赋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书法王国里,毛公“我写我的体”,也建造了自己的丰碑。

高可居摩天大楼,低可进茅屋陋舍。人民领袖毛主席的题词流传在人民的手上,流传在人民的口头,更流传在人民的心间。他的书法艺术不是因其政声而闻名遐迩;恰恰相反,倒是因为他政名盖世、太响了,反而遮掩了其书家的光辉。

难怪美国人R·特里尔,在被誉为“世界关于毛泽东的最重要的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更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毫不逊色的。

20世纪50年代末,一次在济南,毛主席与“党内一支笔”舒同谈起了书法,说他练字经过了四个阶段——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1938年到1949年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进北京以后因全国人民兴高采烈书法也就更加欢快飞动。

一步一个脚印,毛主席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一辈子笔耕不辍,书法风格从楷书、行书转入草书,字体由斜归正,章法由简到繁,独悟天机,自成一体,最后进入了“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登峰造极超然境界。

undefined

1963年2月22日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就充分显示了书家其时的书法特色。

这个时候的毛主席,胸纳万有,精力过人;年届七十,人书俱老。尤于草书是得笔、得法、得意、得趣、得神,其用笔、结构、布白,从心所欲,不逾矩。“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幅题词从艺术角度赏析,很耐人寻味。章法上采用了矩阵型排列方式,七个大字加三字题款,分三行书写,右三中四左三。分间布白,计白当黑,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立法取势上小下大,既直插云天,又稳如磐石。点动生线,线动生面,气韵雄放,气势十足。传统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时代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首字用行书笔法,自行扩大、开张、疏朗;后九字全用草书挥洒,行笔流畅;中四字又分成两组,分别用牵丝连属。整幅作品骨露筋藏,纵横驰骋,大小参差错落,神采潇洒又不失厚重古拙。无论远望近观,都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一见倾心。

行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尤其那飞扬狂舞的漏痕、飞白、悬针、垂露,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若灯下细语,意居笔先,形随法立;只求意足,意到笔随,更加突出了题词的号召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单字赏析,也匠心独具,可圈可点。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三字落款,字字有力,力道十足;字字珠玑,风骨充盈。一画有一画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笔一个面貌。

,起笔苍劲有力,劲纵有节。一撇后,顺势将左边的竖,处理成具有外拓顿挫型的点;旋即横折竖钩,一气呵成,拔高右肩,强势收笔。里边的口随字势靠上,先断后连,张弛有度。全字呈书家结体倾斜的个性姿态,但给人的感觉却非常平稳踏实;这个字居首,具有楷书体或行楷书体结构。虽然笔画少,但在用墨上,线条粗重峻拔,很有气势,给人一种浑厚持重的感觉,易引起人的注意。

,力避重笔。雨字头的左边一竖,凌空取势亦变为悬垂的浓墨一点;横画和右折,先去后来,首尾相,取环抱之状;中间一竖以立木支千钧的力量拉下,又顺势把四点变成向上再折回,相互顾盼的两个长点,妙不可言。下部田的起竖也写成内倾小点,横折竖钩,既有力度又婉转流连,极富变化;内里的十字用环形构筑,断而复连,独到而有味道。整个书写一律使用轻笔,显得虚而灵动,开张疏朗,潇洒飘逸。

,采用繁体书写,尽情恣意挥洒,左右比重把握得十分到位。部首金字旁有意写得瘦长内敛,为右边一半的夆运用大度的提按旋转、断连起倒、穿插揖让笔法让出空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牵丝引带,但笔意却如流水般始终贯穿,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

,左边的一竖,避免重笔不再处理为点,而是写成了规矩的一个短竖。横折竖钩组成为有力度有变化的斜式框架。里边的部分,浓墨连带,飞笔顺势引出下面的志字。字急速草成,心字处理成了草书规范的三个横点。“同志”两个字游丝连带更加明显,在开阔度上也非常大。虽然字形相对较小,但视觉感不弱。

,采用简体,再行重笔,跳动着一笔鱼贯而下,且上宽下窄,拉出一条强劲的游丝与下面的繁体轻笔习字相连,形成一个强烈对比。接着连用三个半圆和两个小圆缠缠绕绕,欢快相接的字,线条流畅,虽取势右斜,但稳稳当当,严肃中透着活泼。“学习”两字,用笔一重一轻,字形一大一小,写出了狂草的潇洒劲,既玉树临风、空阔高远,又老成练达、和谐融洽,十分壮观。

最后的三字落款,独占一行,与正文统一。“毛泽东”署名特大,有如神龙戏海,缭绕盘带,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印象。

笔酣墨饱,笔力千钧;外柔内刚,浓淡相宜;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第一行,字字不连;第二行,两两相连,中间断开;第三行,字字相连。明显能感觉得到,书写速度在逐步加快,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和连与断的参差对比,一直到最后东字的右点画戛然而止,显示出了书家控笔控墨的高超技艺,恰如奔腾呼啸着的列车减速缓缓进站,一时余韵徐歇,让人意犹未尽。

整幅题词堪称字法、章法、墨法三绝。这是毛泽东书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书家不仅业已进入大草境界,而且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成为了大草书苑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60年前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这幅“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已然声震寰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另一幅内容完全相同,整体章法布局和用笔近似的墨迹,显然是主席当时一并一挥而就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毛主席治大国如烹小鲜,于书信题词这类雅事,也从不敷衍,一样严肃认真,一贯一丝不苟。在主席这里,研墨濡毫既是题书,又不仅仅是为了题书,往往寄托着更深更广的含义。主席虚怀若谷,考虑问题高瞻远瞩,细致周密。遣词造句,往往是看对象用笔,连写几幅甚而十几幅都是常见的,从不强加于人。他说,书法中饱含着辩证法。

20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一连写了6个“清华大学”,并谦逊地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宇居老先生到北京请毛主席题写“湘潭县韶山小学”校名。饱蘸墨汁,主席又放下了笔,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将来学校可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韶山学校好。于是提笔写了一张行书带草的“韶山学校”;一端详,大概认为草书不太合适,随即又写了一张正楷。

1958年为《红旗》杂志题写刊名,半尺大小的纸,写了一张又一张,一连写了十几张,有的提示“这样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有的批注“比较从容”,有的圈注“此似可”。

为北京日报、湖南日报等题写报头,还附言自谦“写得不好”,或“如不可用,退回重写”。句句殷切,字字诚恳。

与公开发表的书幅比较,另幅手稿在用墨和运笔上显得比第一幅更轻盈飘逸,更潇洒惬意,有的笔画更具夸张,枯笔也更多。七个字包括题款几乎都是运用狂草笔法,疾如狂风暴雨,一气呵成,极有气势,亦是常人难能望其项背的书法精品。

但毛主席没有圈定这幅,而是选了公开发表的那幅。这显然是注意并顾及到了更广大群众接受度这一客观要求,在书幅选择和字里行间渗透并蕴藏了领袖一贯的群众观点。

向雷锋同志学习。两幅题词都是难得的传世墨宝,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民领袖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

秘书林克回忆,提笔挥毫后,主席从容地带着问询的目光问他,你看行吗?林克爽朗回答,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

原来此前主席曾吩咐林克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苦思一番,草拟了十几条。最后一条也没有用。毛主席望定林克,凝思着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年3月初,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先后为雷锋题词。

为了使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书记处专门研究,决定3月5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集中发表。年年春风里,岁岁吐芳华。以后,这个日子就被当成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undefined

雷锋是平凡的,但我们只要提到雷锋,无不颂其伟大。因为共产党几代领袖都先后为他题词,发出指示,号召人民向他学习;也因为他凡做一事,必忠一事,把平凡的事情做得连贯、如一,做得长久、自然。

雷锋只走过了22个年头的人生旅程,尽管短暂,却用党旗一样鲜红的颜色,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嬗变。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留下了最灿烂的笑容和最耀眼的光辉。由此而凝聚升华的雷锋精神,更是穿越时空,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和一种永恒的力量。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一年一年,一岁一岁,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

对英雄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对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雷锋,已经不仅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指代整个中国、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所昭示的伟大精神,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学雷锋的群众性活动,能够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本身就充分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了人生课题: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更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答案:人啊,应该这样生!路啊,应该这样行!

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化身为志愿者、奉献者、坚守者、传承者,续写着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

普通一兵,名高天下,楷模万众。光辉的题词,永远的雷锋,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一座精神丰碑。

编辑:石俊豪 冉开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