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专栏|江南早春的时蔬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5 12:51:43作者简介:刘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苏州日报》评论员,出版有小说集、长篇散文、旅游文化读物多种,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
春天一到,田野的野菜冒出了土,也搅动了我身边苏州人的舌尖味蕾萌芽而出。一大波春季的鲜美菜蔬,鱼贯上路,赶来接受苏州美食家们的检阅。
苏州人在春天就讲究吃个“七头一脑”。
这“七头”,分别是指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一脑”说的就是菊花脑。脑也是头脑的意思,其实还是“头”,指早春野菊花(现在一般都是种植)最先长出的叶子,揪下,放在蛋花汤中。
枸杞头就是枸杞长出的嫩枝,有人也称为枸杞薹,像青菜长出的菜薹。具体做法是清炒枸杞头或双菇枸杞头。春暖花开的时节,枸杞头最为鲜嫩,凉拌、煲汤、做馅、炒肉都行,这先苦后甘的口感一般菜可比不了。
马兰也是一种野菜,红秆绿叶,贴地而生。马兰头有一种特有的野菜香味,配上同样有着浓郁香味的香干,一青一白,香气怡人,入口清爽,回味无穷,是非常地道的苏州春天特色家常小菜。最常见的做法是清炒马兰头。因为这个野菜苏州人太喜欢,也渐渐地由野生变为自己种植了,味道比纯野生的稍差,却也非常可口。
荠菜头就是荠菜,各地人都喜欢吃。诗中有“春在溪头荠菜花”,大江南北随便找片草地,还有田埂地边,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它鲜美的味道让人难以抵御,无论清炒、做汤、剁碎做馅料,都别有风味。苏州人喜欢将荠菜做成荠菜春卷和荠菜豆腐羹。
香椿头是香椿芽,鲜嫩异香。香椿头品类很多,一般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种。前者色深而香气厚重,后者色浅而香气清淡。但因为新鲜香椿头含有一定的亚硝酸盐,烹制前需要经过沸水汆烫,叶子的颜色也会由深浅不一的嫣红变成鲜绿色。主要做法是香椿炒鸡蛋和香椿拌豆干。
苜蓿头也叫“草头”,就是金花菜,柔嫩碧绿的嫩叶在白酒或黄酒的激发下把草本清香发挥至最大,入口即化的温柔,谁能拒绝得了呢?做法有蚝油金花菜、蚌肉金花菜,另外,红烧河豚也一定少不了这道佳品“作陪”。烧金花菜一定要加白酒烧,黄酒的劲道稍嫌不够。
豌豆头是豌豆苗。在外地,豌豆主要是吃豆,要等豆子熟了,才收割,剥出豌豆。但这里吃豌豆苗,一般都是直接炒食。豌豆没等到结豆荚就吃它的“头”,以后虽然也能结豆荚,产量就大为减少了,可能还不及未掐头的一半。但吴人好这一口鲜嫩,往往不计得失,先快意尝鲜其“头”。
小蒜头是野生蒜,也叫野葱。小蒜头的气味辛辣,并不逊色大蒜。虽说嫩茎叶和地下的蒜头都可以食用,但感觉还是地下的小蒜头更胜一筹,除了鲜食,也经常会被用来腌渍作为小菜食用的。
菊花脑是野菊花烧的蛋汤,叫菊花脑蛋汤。春夏时节初生的菊花脑嫩茎叶具有最佳口感,入夏之后则木质化得厉害,滋味也变得枯槁苦涩起来。翠绿叶片打入丝丝鸡蛋融成一碗金玉交错的汤,足够提神醒脑沁人心脾。
从这“七头一脑”中,可以看出苏州人“好吃”的天性,津津乐道于各种野菜,还要选料讲究,做法考究。 苏州人的时令美食,最大的特点是跟着节令来吃,“不时不食”。错过了季节,也就一丈水退了八尺,菜价和吃的兴趣也大打折扣。
这种“头头脑脑说”,似乎有一种“擒贼先擒王”的架势,拿头头是问。主要还是这个“头头脑脑”嫩。其实吴中还另有一头,那就是早春明前碧螺春,这个特级茶,极其名贵,无非也是因为材料中的“头”嫩。一斤特级明前碧螺春,需要采撷十万枚茶叶嫩“头”,可以想象其成本之昂贵。而且,这个“头”也是可以入菜的,叫“碧螺春虾仁”,鲜嫩的茶叶头炒虾仁,是一道名菜,但似乎脱离了民间乡野,有点“民女入宫”的味道,就没有入选春季时令菜的“七头一脑”行列。
与这些“头头脑脑”相对称的,就是菜根。一向上,一朝下。吃向上的嫩,可否也吃吃朝下的老呢?《菜根谭》就从老老嫩嫩的菜中浮出海面。“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人应该有吃菜根的意识。
我觉得二者本不是一回事儿,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天壤之别。鲜嫩的野菜时蔬,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能有机会享受还是别错失良机。粤语谚语有云“苏州过后冇艇搭” ,说的是商海机遇,也无不是普通的生活常识吧。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