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前方专栏|惊蛰听雷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6 14:50:43惊蛰之前,大地上的微微寒气,迟迟不肯离去。春风习习,春雨潇潇,溪流潺潺,天气忽阴忽晴,气温时高时低。直到惊蛰,一声春雷,使不紧不慢的春雨兴奋起来,雨点变大变密。雨涤大地,泥土更润更湿,春笋纷纷破土,蛰伏于洞穴里的动物被惊醒,纷纷钻出来,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由此可以看出,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当然,动物之所以“惊而出走”,其真正原因是天气变暖。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雷声,其实是春天吹响的号角。惊蛰当日,在我的故乡,人们或点燃熏香,或燃烧柏树枝叶,熏遍居室四角,以其气味驱赶虫、蚊、蝇、鼠,也象征着驱走霉运。记得小时候,惊蛰前夜的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耳边响起春雨敲击屋顶瓦片的声音和时而响起的雷鸣,这声音竟让我觉得是那么动听。直到天亮,雷声才停了,雨也小了些。吃罢早饭,母亲冒着春雨采来苍翠的柏树枝叶,用炉膛之火点燃,然后手持点燃的柏树枝进出于家中各个房间。哥哥则带着我拎着锣和鼓去田头地边,不紧不慢地敲打,据说这样能够震慑害虫,确保全年五谷丰登。当时,春雨淋湿了我和哥哥的衣服,冻得直发抖,但我们仍然感到很惬意,认为这是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心中充满着成就感。
我的故乡有不少深谙谚语的老农,喜欢用与惊蛰雷声有关的谚语寓意自然现象。如“惊蛰雷声响,万物皆生长”,是指惊蛰时节下雨打雷旳时候,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麦苗油菜,都会在春雨的润泽下,进入生长阶段。“惊蛰有雨并打雷,小麦场中如土堆”,是指惊蛰节当天下雨并伴有雷声,当年的麦子就会丰收,小麦场的麦垛就会堆积如山。“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是指在惊蛰前听到雷声,整个农历二月会有不少雨天。
充沛的雨水,有利于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堰塘蓄水。但是,如果雨水过多,致使农田积水,就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正是督促人们要抓住惊蛰这个农时,在搞好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施肥提苗的同时,还要抓紧为堰塘蓄水,并搞好农田清沟排渍等重要的农事。
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之“惊”,开始于雷声,结束于雷声。惊蛰雷声使沉睡的大地开始醒来。你听,一场春雨过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万物开始萌动,农人开始选种犁地,春耕生产正式拉开帷幕。你看,雨后春光乍泄,此时的天空,白云飘逸;此时的山岗,花儿们有的悄悄开放,有的静静孕蕾;此时的小溪,渐渐丰盈,潺潺流淌;此时的农舍,更加清新而雅致,农舍的上空炊烟缕缕,飞向蓝天白云间。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龙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