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诗中一抹“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7 15:28:43

古往今来,诗中不乏各式各样的“绿”,其中“树”尤以典型。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记载了人们植树的情形:“树之榛粟,椅桐梓漆,爱伐琴桑。”指的是春秋时期,卫文公在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北梁堌堆景山遗址)建造宫室,种有椅、桐、梓、漆等树木。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别号“五柳先生”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兰与菊,也热衷于植树,在归隐后种下了5棵柳树。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钟情于柳树,他在《宫中行乐词》中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笔下的柳树似乎是树木中的小家碧玉,在春天率先出场,它长袖善舞,将早春的柔美与温情尽情展现,似少女一般舞出其婀娜娉婷的风姿,垂成千万条绿色的丝绦。

诗圣杜甫喜爱桃、竹、柳,有诗为证:“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树。”

“河东先生”柳宗元素有“柳痴”之名,他在《种柳戏题》中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此外他还带头种植黄柑,还实行“庇荫行旅”“列树表道”的方针策略,他的《种树郭橐陀传》在当今社会的树木栽植领域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主事时,修筑了“西湖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悠然景致。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辛弃疾在43岁罢官后,在湖边盖了一座新宅,题为“稼轩”。新居落成后,湖边柳树成荫,烟水迷蒙,风来扶柳,泛舟钓鱼,景色绝美。

阳春三月,人们高谈嬉笑,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遐想,也有“绿树村边合”的秀丽,还有“满目青山满眼绿”的壮阔。每当这时,老人会植下“智慧树”,浓荫庇后人;情侣会植下“同心树”,连理情绵长;孩子会植下“成长树”,欲与小树试比高。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大伙挥锹掘坑,放入树苗,覆土浇水。栽植完毕,闻之,清新宜人,内心充盈。

春天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树木摇出一抹绿芽。那些青涩的小树,沐着春阳、春风、春雨,吮着春水、春泥、春露,演绎着大自然的传奇。

树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同时也代表着“绿色”这一颜色。绿色是安全的标志,绿色是健康的符号,绿色是生命的色彩,也是自然万物蓬勃生机的本色。植一棵树,无异于播一片绿,让绿色把荒山和贫瘠淹没,像千万条溪流涓涓流淌在和谐的家园里。

根是保障树木健康生长的关键,根扎得越深,树木才越是高大稳固,才越有生命力。树苗移栽,要尽量保持根部的完整,使之在新的土壤下牢牢扎根并生长出新的根系。我们应有树那样的心性和信念,脚踏实地,在内心用力,不张扬不喧闹,一步一个脚印,不停地吸取养分,努力向天空延伸。

今天,种下一棵树,就是植下一片绿荫,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清凉。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龙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