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苟立伟专栏|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相遇

——读李军时《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7 20:53:43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经过了现代文明洗礼、现在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历经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而最终屹立不倒,人民重拾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继续前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

回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一百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现实社会的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的融合过程。一百多年来,正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推动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才深深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如何滋养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百年时光中是如何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既宏大又重要,回答起来也颇有难度。幸而因学者的默默耕耘,终于有了一些较为优秀的论述,等待学术界和读者的公正评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军时的著作《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值得阅读的书。

在文化多元多样的今天,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许对儒学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学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顽强生命力,使它不仅能够广纳吸收先秦诸子百家文化,也能汲取佛教这样的外来异质文化,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儒学与各种思想流派融合走向深入的现象,就像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沿途,接纳了众多支流,才最终汇聚成了奔向大海的磅礴气势。其中,首先是产生时间较早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呈现出融合迹象。从先秦就开始的援道入儒,使儒道在人生境界、修身养性等方面已经浑然无隔。东汉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经过近五百年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交流互动,使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新的样态。佛教思想与儒学从最初的摩擦甚至敌视发展到接纳欣赏,再发展到后来的难分彼此、浑然天成,以至王阳明以本为一体的“三间房”比喻儒释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深度融合依然在路上。

当我们谈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深度融合时,不能不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儒家文化始终占据主导位置。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儒学既有作为一般意义的思想文化功能,也有作为特殊意义的意识形态功能。谈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就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儒学作为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陈迹,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尤其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儒学进行新的更为深入的审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新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已经成为旧意识形态的儒学能不能融通的问题,而这种融通首先就是能不能对话的问题。于是,我们会想象,如果能够跨越时空,西装革履的马克思突然遇见宽袍大袖的孔夫子时,两者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即使有翻译,他们互相之间能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而李军时的著作《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进行严肃思考的成果。

对于近年来学界开展较多的从社会理想、思维特征、价值观念等专题维度探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李军时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逾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的今天,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根本学理。这种研究最难的就是确定对两者进行比较的论域,使两者的对话有一个可靠的支点。为此,他将儒学关注的问题概括为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五个方面,并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实践论、辩证法、道德观和群众观探寻两者的异同,以期实现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可以说,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可资比较的论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走向融合统一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黑格尔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儒家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自己学术的本质特色,如果说“极高明”是其哲学形而上的追求,“道中庸”则是其生活化的价值体现。“道中庸”要求其学问道理落实于百姓伦常生活,且日用不知、润物无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具有中国的风貌,越来越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期待这种进程不断加快,这种融合不断深入,从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交流融合前程远大、前途光明。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师、重庆市党建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陈呈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