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专栏丨最是乡愁别样浓(10)难忘儿时捉蝎子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08 17:00:46小时候,二十四节气里最盼望的就是惊蛰。从这一天起,蝎子从冬眠中苏醒,我们可以到山里去捉它们了,这倒是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记载相符。
捉蝎子是统称,因方式的不同分为掀蝎子和照蝎子。掀蝎子,就是要掀开石块,去找它们。照蝎子,是在夜间,趁着蝎子出来觅食,用紫外线灯照射,蝎子被照到后,发出一种淡淡的荧光,远远地就能发现。儿时,那种紫外线灯还没有普及,想捉蝎子,只能一块块石头掀开来寻找。
我对捉蝎子情有独钟,捉蝎子给儿时农村的枯燥生活平添一份乐趣,更重要的是卖出的蝎子可以补贴家用。
蝎子的价格诱人,母蝎比公蝎大一些,一只成年母蝎三角钱,公蝎两角钱。放在学习用品上,三角钱就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或者六根铅笔;放在补贴家用上,三角钱的酱油,能吃上一两个月……在我和小伙伴的眼里,掀蝎子就犹如寻宝一般,一本本笔记本、一瓶瓶酱油就躲在山里的石头下面,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人们忙的是田里的收成,掀蝎子就成了我们的“专利”。每年惊蛰过后,小伙伴们便三五成群,相约到山里“工作”。
小伙伴们对村子周边的几座山情有独钟,往往三五个人一起进山,我却更中意离村子稍远的大山。那时候周六上半天课,下午放学后便早早地把作业做完,第二天吃完早饭,背着父亲的军用水壶和中午的干粮出发,一天的时间,从村子西北方向进山,沿着大山,按照逆时针的方向,从村子的东南方向结束。下个周末,再把剩下的几座山转一圈。因为距离过长,小伙伴们不愿意同我前往,我只能一个人独行。独行也有独行的好处,我一次的收获,比他们四五次的收获还要多。
如果说我独来独往是被逼无奈的话,另一个习惯则完全是“主动作为”。别人捉蝎子用自制的镊子——一根竹筷用刀从划开到一半的位置,然后放一根小木棍,一个简易的镊子就做成了。我认为那个镊子携带不方便,而且容易弄丢,我直接用手捉。为了练好用手捉蝎子的“绝活”,我先用攻击性不强的小蝎子练习:用树叶盖住蝎子的眼睛,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尾巴。熟练后,拿掉树叶,然后再慢慢地寻找稍大一点的蝎子,直至成年的蝎子。在练习过程中,有时一不小心就被蝎子蜇到,被蜇的位置肿得非常大,脉搏跳动一下就痛一下,甚至几天几夜痛起来没完。终于在经历了数不清的蜇痛之后,我练就了徒手捉蝎子的“绝活”,为此,我在小伙伴中间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
到镇上上初中后,离家较远,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有一次,交学费的钱被我不小心弄丢了,班主任替我临时垫上后,我不敢告诉父母,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到学校附近的山上去捉蝎子卖钱。我把玻璃瓶里的咸菜倒到塑料袋里,用瓶子装蝎子,每天中午我连饭都顾不上吃,跟在走读生的队伍里混出校门,气喘吁吁地跑到山上,一刻也不敢停留,仔细地掀着每一块石头。等到时间差不多时,再小跑着回到教室。我终于赶在放暑假前,把老师垫的学费凑够了,当我把一大堆零钱放到班主任的办公桌上时,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班主任的眼圈却红了……
随着掀蝎子次数的增多,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一片地方适合蝎子生存,甚至哪块石头下面有蝎子的概率较大。去年回老家,我带着妻儿爬山,到达儿时掀蝎子的一座山上,一时兴起,只掀开了几块石头就发现了一只蝎子。那只蝎子刚想逃,我眼疾手快,一下子把它捏了起来,儿子瞪大眼睛,惊喜地向我竖起大拇指。
我有点洋洋自得,摸着他的头,套用了一句欧阳修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但愿,以后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因生活所迫而练就这一本领。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