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启智专栏|时光陈酿(两章)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11 23:55:02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意思是,在河的那一边,或者河的对岸。隔河相望的对象,可以是亲人、友人抑或恋人;也可以是自然风景;还可由实转虚,指代梦想、憧憬抑或美好的期待。
在水一方这个词汇,源远流长,青春不老。它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可作多种解读,我只愿将它理解为主人公对爱情的缠绵追求,或是对像爱情一样圣洁的理想志趣的无悔求索。
在水一方的阻隔,既有空间距离,也有心理距离。在古代,空间阻隔与心理距离多半同样“道阻且长”。而在今天,“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夸张,在水一方应该多指理想与现实的跨度。
在水一方,虚实相生,意蕴丰润妖娆,晶莹剔透,令人遐想无限,心旌摇曳。
在不同人生阶段,人们会有不同追求,即使某一阶段愿望实现,新的向往又会产生。我越来越觉得,理想似乎注定总是“在水一方”。
我上小学时,距离校园五百米处,一条大河日夜奔流。对岸两公里之外是镇重点中学,围墙、校舍依稀可见。那时,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考上中专,实现人生梦想。
少年的我时常徘徊河畔,眺望对岸的风景,想象远方的大门向我敞开。后来,我如愿以偿,先是叩开“重点”,再一跃“跳农门”,背起行囊,走出祖祖辈辈生息于斯的小山村。
成年以后,我又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平庸,尤其是不愿将业余时光都淹没于扑克麻将中。我望见“文学女神”在河的那一边,千娇百媚、婀娜多姿,我为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夜半灯火几度红。
从青丝飞扬到两鬓斑白,从散文、诗歌、小说,写到杂文、时评,又回到起点,重拾副刊写作。孤灯清影,浑然忘我。虽然“文学女神”依然在水一方,哪怕穷尽此生都无缘,但我依然无怨无悔。因为她的若隐若现,我的庸常生活变得光彩熠熠。就像一望无际的河堤有了风吹杨柳,天地因之风情万种;又似空荡荡的河水有了鱼虾往来与水草招摇,生活从此曼妙多姿。
眼里的沙子
小区每栋楼都有一位保安担任物业管家。我所居楼栋物业管家姓熊,邻居们都亲切称他“熊管家”。熊管家特意组建了楼栋业主群,为信息发布和业主交流提供了方便。
有一天,业主群突然“炸开了锅”——好几层楼邻居都反映有人从上面倒面条,洒落在自家阳台上。有邻居说:“太不像话了!”我是个直性子,未加思索就脱口而出:“这太缺德了,当事者要反躬自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两位邻居附和说“缺德!”当时,并没有谁站出来承认自己是“肇事者”。
我们这栋楼有十七层,每层有四家住户。熊管家从阳台出现面条的最高一层开始爬楼,逐层逐户敲门询问,终于弄清究竟——顶楼一户业主两个“熊孩子”吃饭时顽皮闹腾“闯祸”。当熊管家在群里说明情况,“熊孩子”家长随即道歉,并表示今后将严加管教孩子,不再给各位邻居添麻烦。
众人火气消了,群里平静下来。我却忐忑不安,有些愧疚。赶忙又在群里敲出一段话:“原来是熊孩子惹祸,我先前说‘缺德’未免草率武断,很是抱歉!”
为什么我就没想到是小孩子肇事,而草率下结论呢?
没想到,时隔不久,我就“重蹈覆辙”。那天,二楼有户邻居发图片到业主群——楼梯拐角垃圾桶旁边,横卧一只黑色垃圾袋,袋口敞开,垃圾散乱地堆在地板上。看样子,有人倒垃圾,垃圾袋未扎紧,多半站在楼层大厅向垃圾桶那里随手一扔。发图片的邻居又发文提醒,大意是,请邻居们倒垃圾时注意一下,尽量别让垃圾溢出。
此情此景,让我立马想到:我们这个楼层也多次看到这种情况,生活垃圾、废弃口罩等,都会随手扔在垃圾桶旁边地上。有时,实在看不过眼,我就不动声色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还有个别业主在小区内遛狗,而且是大型犬只,从不牵绳,任由其到处乱窜,让老人和小孩受到惊吓,甚至还发生过宠物狗咬伤小孩事件……想到这些,我不由得热血上涌,情不自禁发声:“丢人啊,太不讲究了!”
群里无人响应。过了几分钟,发图片的邻居接话:“也可能是小孩子不小心弄的!”又过了三五分钟,二楼另一户业主说话了——不好意思,我家小孩慌里慌张出门玩,没有把垃圾袋放进垃圾桶,他刚回家,现在我让他去重新处理……不到一分钟,这个邻居也发图片到群,垃圾桶旁边地板已清理干净,好几位邻居纷纷点赞。起初发图片的那位邻居配上微笑表情包:“没关系,小孩子嘛,还不懂事!”
只是,我的脸又有些挂不住了。这一地鸡毛的尴尬啊!
这就像如何对待“眼里的沙子”。有一次,眼睛突然有些生疼,猜想是钻进一粒微尘或是一只蠓虫之类东西。我忍不住用手使劲揉搓眼睛,想把它挤压出来,结果欲速则不达,眼睛更难受了。最后,我对着洗手间的镜子,用水冲了半天,才清除异物。后来,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不慌不忙照镜子,看清异物所在位置,再用湿毛巾定点清理。这样做,不但快速去除“眼里的沙子”,还让眼睛少受折磨。
我们常用“眼里容不得沙子”形容人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正气凛然或是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没错,然而,我们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做情绪化评判,而应该先弄清事情原委,再理性发声。这样做,既解决问题,又避免引起对立,更不会造成误伤。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