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热爱有香气的灵魂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12 00:37:42

《汉书》里记载,“稻、黍、粟、麦、菽”这五种农作物,自古就是华夏汉民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中稻是水稻,麦是小麦,黍是黄米,菽是大豆,稷是小米。

泱泱华夏的子民们,在各个阶层,各个生存范围内,用以五谷为首的杂粮各自为生,一代一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五谷的饮食做法也花样迭出,最常见的是熬粥。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五谷在不同地域的主产不同,因地制宜做粥的食材也不同。有以稷为主的小米粥;以稻为主的白米粥;以菽为主的各类豆粥,比如红豆粥,绿豆粥;以多种杂粮为主的八宝粥;乃至加了肉丝和时蔬或者药材的养生粥等。林林总总,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把粮食的形和神,发挥得最为极致的民族。

但对百姓来说,熬粥最常用的食材,多是稻米。

如果说小麦这种农作物是舶来品的话,水稻可是根正苗红的华夏大地本土品种。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栽培水稻的历史。

《史记·夏本纪》关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算是关于水稻种植的最早记载。可见华夏先民们,在夏禹时期就开始种植水稻了。水稻在一望无际的大田里摆足阵势,而当它们被农人秋收扬场去壳脱粒,褪去了盔甲,脱胎换骨变成晶莹剔透的珠玉白米时,便是它被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珍存的意义所在。

熬粥用的米,最好是新米。家乡人把做粥,都叫熬粥。一个“熬”字,是最能体现生米入锅到沸腾到米熟粥成的整个过程的,形容得神魂兼有、入木三分。一捧米、一瓢水、一口锅、一灶烟火。人只需一张小凳、一把柴棒、一份期待,静静候在炉灶边,等待米在水里熬,人在饥饿中熬,馋嘴的娃子吸吮着手指熬。灶坑内先是旺柴大火,然后碎木细枝微微续火。眼望灶内那火红闪烁的暖光,耳听灶上铁锅里米和水的交相激战,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鸣响,到滚滚沉沉的如雷之声盖过米声。鼻息里渐渐闯入稻米被沸水浸入后,坚硬的粉质被沸水层层软化膨胀所释放出的香味。一丝丝一缕缕一袅袅,那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味道,是人之初最基本的欢喜,是滚滚红尘中最让人落地生根的烟火气。

锅开后半个钟头,粥算是熬到了时候,这时候灶内只剩下柴火的余烬熨帖锅底,就像冬日的一层棉衣,护粥最后一程周全。贴灶站立提起锅盖,铁锅内的世界,立时令焦躁的凡心安稳下来。白如凝脂般的黏稠液体下,若隐若现一粒粒饱满温润的白玉团,那是人和粥一起熬出的一隅欢喜。喷薄涌出的米粥香气,馥郁的能令人流泪。粥未成盖未揭时间未到的那丝丝缕缕,惹得人浑身从鼻端到皮肉都痒痒的香气,一下子和人亲热扑面,令周身感官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欲求不满与欲求过满的反差冲击,是足以令人激动到流泪的。人,作为属于条件反射动物的本能,入眼入心的同时,也早已经令手欲罢不能地拿起勺子。先是轻轻地依着锅的边缘,漾开米粥表面的粥皮,带动起一圈圈黏稠粥汤的涟漪,这时米粥的香味就散发的更浓郁了。然后,勺柄轻探,入进粥汤的两厘米左右,舀出半勺,在嘴边轻吹。颗粒分明小巧的白玉团随着吹散的热气,在白玉汤里轻荡。白玉团子们挤着闹着,表达对旅行到这世界的好奇,虽然它们想调皮,但是白玉汤却不允许,它用黏稠禁锢着它们不可以荡得太远。舀粥的过程中,如果有谁忍不住拿起勺子,从锅中间就掏出一碗,那他一定不爱粥,也不懂粥。

几千年来,米粥用它的功效和美味证明着,它值得被人珍惜。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被文学耽误的美食家苏轼也曾赞粥赋诗:身心颠倒自不知,更知人间有真味。

粥是米的灵魂,热爱粥就是热爱有香气的灵魂。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