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潘玉毅专栏 | 唐朝的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13 11:34:07

风可以穿越栅栏,穿越屋檐,穿越墙洞和门缝。只要你所在的地方还没有密实到让人窒息,它都有办法破除障碍,潜入到你的身边。故而大隐隐于市也好,小隐隐于野也好,稍加留心,我们定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风很多时候就同人一样,人有喜怒哀乐诸般情绪,风也是如此。有些风性子大条,无论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的,从东吹到西,从西吹到东,没事人一般;有些风生来敏感,遇到些许碰撞就大喊大叫,仿佛人的嘶吼与咆哮;也有些风生来就是乐天派,走到哪儿,都哼着轻快的曲子,红了夭桃绿了杨柳,让大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风每个时代都有,但是唐朝的风似乎要多一些神韵,多一些雅量,也较寻常的风来得更令人难忘。之所以这么说,不只是因为唐人的古风写得极好,还在于当时许多风雅之事常常都有风的点缀。唐朝的风在都城南庄,在西塞山前,在滕王阁上,在一首首千古传唱的诗里,在一篇篇惊才绝艳的文章里。

唐朝的风吹过李太白的酒樽,斗酒便得诗百篇;唐朝的风吹过张旭的砚台,挥毫落纸如云烟;唐朝的风吹过鱼玄机的仙居,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唐朝的风在张若虚的脑门上轻轻掠过,于是便有了那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虽然题目中并没有出现风字,全诗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字也无一字谈风,然而谁都知道江畔多风,失了它便失了几多妙趣。鸿雁长飞有风,鱼龙潜跃有风,落花摇情亦有风。只不过这些风不在字面上,而在诗的意境里。

或许,有一点,唐朝与现在并无分别,那就是每个季节都有风,且每个季节的风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唐代的诗人们不负才子之名,将四时之风写出了各自的味道。

春日的风在白居易的庭院之中。院子里有梅树三株,春风先到梅树梢头,唤醒了将开未开的梅花,告诉它自己来时的见闻。紧跟着,它又来到其它地方唤醒其它的花朵。几乎在同一时间,樱花杏花桃花梨花前脚接后脚地露出了芳容。深山冷岙里的荠花和榆荚闻讯后,也纷纷做好了准备,静候春风的到来。“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这十四字,真的太有味道了,读之可解乏,记之堪回味。

夏日的风受众很广,几乎每一位有名的唐代文人都写过,这其中最放荡不羁的还数李白。他的《夏日山中》一诗,直至今日仍被人反复援引:“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闷热,溽暑难消,鹅毛扇的风已经济不了什么事了,诗人逃到山林里,脱去上衣头巾,寻一处绿阴深处,在一块石头上睡起觉来。风吹动头发,竟似吹动松涛一般。这样的避暑方式真是太有意思了,而这样的风似乎也来得太合时宜了。

秋日的风吹来时,早已没有了“荷香满四邻”的雅韵,却添了些许归意。张说有《蜀道后期》一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似乎那个时候,只要洛阳与秋风出现在一处,多半是用来表达游子的客思的。张说的本家张籍亦有一首《秋思》,比张说的五绝多出八个字,名头也响上八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起了,该回家了,然则我回不去啊,心中万语千言,想借书信说与家人知道,遗憾的是,纸短情长,终归说不了许多,信已写完封好,捎信的人也准备启程了,才发现自己竟还有许多话不曾讲。这就是唐朝的秋天的风。

相比于前三个季节,冬天的风尽显肃杀之意。唐朝流行边塞诗,岑参、高适诗中颇多“北地胡风”意象,就连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也曾写作《送孙征赴云中》,气象极是广阔:“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百战曾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翦应碎。匈奴破尽看君归,金印酬功如斗大。”“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两句,看似无用之笔,实则有效地渲染了气氛,将人带入意境之中,这倒与风本身的作用异曲同工。

四时之风各有特色,交集亦不多,但一名叫李峤的唐代诗人还是给风的形象作了总结和描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咀嚼之下,竟觉十分有味。

唐朝的风曾经吹入长安城,也曾吹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吹到千年以后,它的影响都还在。春风化雨,自古已然。就像唐代的诗到宋代变成了诗余,唐朝的风到了宋朝也变成了雨,作家陈富强老师就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宋朝的雨》,将坐标定于1090年仲春的苏堤,主人公是率众疏浚西湖的苏轼,文笔优美,十分好读。

其实,唐朝和宋朝可讲的故事有许多,可写的人亦有许多,一如风雨泽被的苍生。有人说,唐诗与宋词是后代人难以逾越的两座文化高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的风也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吧。

编辑:蒋炀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