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陈博洲 | 长江,从远古奔向未来 ——走近施江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17 20:39:20

图片

人物档案

施江城: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武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施江城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作品多以长江山水为题材,也擅长写意人物、花鸟,在书法诗词上也有相当造诣。其作品曾参加国内外许多重要美术展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南海、文化部、外交部、中宣部、湖北省政府及海外多家重要美术机构收藏。

曾应联合国新闻署邀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长江颂——施江城中国画作品联合国特展”,并应邀参加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

博象美术馆 · 画坛画语——

长江,从远古奔向未来
——走进施江城

◎文|陈博洲

狂风,呼啸而至,推波助澜,满江浪滚浪。

凛冽狂风吹不断这长江后浪滚向前浪的澎湃,他站在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手握画笔,速写着这一场惊涛骇浪和那一派浩浩汤汤。

物转星移几度秋,这一场记录已经超出了十五万个日日夜夜里,在这四十多个年头里,一次次酷暑的到来,一场场寒冬的过去,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他亦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历练成为一个博览群书、妙手丹青的大画家。

怀着对祖国锦绣河山那份深厚的热爱,他历经艰苦,风餐露宿,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峰到东海,用一双深邃、敏锐的眼睛深情地观察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在他的笔下,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跃然于纸上。六十多米巨制《长江万里图》于2006年诞生于世。

许多因为修建三峡大坝而永远消失的历史名胜都载入了这一件享誉画坛的鸿篇杰作中。

他,用画笔见证了长江的亘古之变。

画卷中,凝聚着他的精神,还有他的名字——施江城。

长江万里

施江城和他的《长江》系列作品,名扬海内外。

2014年7月,纽约。联合国总部。已是摩肩接踵,来自世界各国政要、艺术界及社会各界的近千位嘉宾站满了展厅,他们在此间出席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国山水画艺术盛宴——“长江颂•施江城中国画作品联合国特展”。这是应联合国新闻署的邀请,著名中国山水画家施江城携带着他那大气磅礴、笔墨精妙凝聚中华文化精神的长江系列作品如期而至,来到纽约,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画艺术。犹如一位文化使者,在联合国总部吹来了一阵清新的中国画风。

图片

《长江万里图》卷四局部 
全长46cm×6055cm  2006年

这不仅是施江城艺术成就的一次亮相,更是一次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艺术的绝佳机会。

在联合国,这个由世界各个主权国家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其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珍品联合国总部的展厅内,展示施江城的巨作《长江万里图卷》,得到世界各国政要的高度赞赏,他们不可想象万里长江图画浓缩在一幅画中。

我虽然无缘身临其境去感受展出的盛况,但五年后,在武隆仙女山写生途中,施江城给予我一条VIP通道——在微信上发给我这一组长江系列作品。

我试图攀登上他这座艺术高峰,去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去畅游他的万里长江。于是,我谨慎地沿着施江城每一笔苍辣遒劲勾勒出来的路径,登山涉水,攀越峰峦叠嶂,一步步走进施江城的《长江万里图》艺术境界中。

风云涌长江,古道下绝岸。极目天涯,只见山峦起伏,来自昆仑的龙脉延伸至大江南北,画卷分为十个乐章:大江之源、金川蜀水、山城明珠、夔门雄风、巫山云雨、西陵激流、高峡平湖、极目楚天、金陵仙山、海阔天空。整个画卷布局走势回转有度,灵气彰显;其山有脉络,主峰朝天,泰然稳坐,近崖揖让,列嶂回护,冲突中不失平衡,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高山平野间的层林古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地表现在他的画面中。

跟随着施江城洒脱有力的笔锋,我直奔昆仑,俯瞰群山。浩瀚天际,深邃苍茫。穹顶下,雪山银光耀眼,大地一片清新。几曲倔强的冰川,就是万里长江之源,从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峰上奔流而下,向东流去;高山之上,层层云雾汇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元气,感召山川厚土的灵气和生命力,博大、磅礴、响亮、坚定,更似施江城精神理想的航标,引导他去游历大自然,去畅游生命之河,在人生旅途中去寻觅理想,探索未来。

1984年,施江城就这样带着他的理想孤身朔源而上,足迹遍及长江全域。去感悟生命哲理。苍天厚土,在赋予万物生命时,也有那春暖秋寒之分,还有那酷暑严冬之差,雨露晴雪,日月星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施江城感悟出这一切是上苍的恩赐,他决心不辜负这一恩赐,他要用自己的生命绘制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长江万里图》,去回报乾坤给予生命之源的母亲河——长江。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长江上游,两岸风光峻美,青山无涯。峭壁飞瀑流泉,汇入长江,峰峦间云烟舒展,忽浮且伏,千般变化,与长江波涛共鸣相应,浩荡冲天,如同苍龙直奔东海,更显得长江两岸山势挺拔险峻,令人观之,心生敬仰,胸怀顿开。

我不想走马观花,只有再度深入,从上而下继续细细畅游。无论是日新月异的繁华都市,还是岁稔年丰的田园乡村,在施江城笔下栩栩如生。一泓长江水,承载着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的沧桑、勤劳、勇敢、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犹如春雷滚滚,奏响着神州大地的颂歌。笔墨中寄托着施江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民族的敬仰,对先辈的崇敬,以及对长江的礼赞!我沿着施江城的长江之路,进入他那豪迈恣意、水墨淋漓的笔墨世界里。

施江城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艺术有多年的研究,他长期深入生活在长期写生创作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在与我国山水画坛许多名宿泰斗交往学习的过程中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他又勇于创新,大胆把西方绘画的许多艺术语言和现代意识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使他的山水画艺术语言更加成熟,更加炉火纯青。

我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撰文指出:“他重视古代山水画两方面的遗产:写丘壑,写性情。前者重客观山水的描绘,后者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他同时重视在山水画中表现当代人的审美感受,具体地说,作品要跃动着现代的节奏。作者应用了他两方面的技巧储备,写意笔墨的造诣和写实的造型功力……两种技法贴切的服务于主题,统一在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之中。他的作品既有宏大、沉雄的气质,又有温文尔雅的品格;既有传统艺术的神韵,又有时代变革的风采。”

图片

《长江万里图》卷五
全长46cm×6055cm  2006年

在他描绘的天地间,元气淋漓,草木郁郁葱葱,墨色缤纷,厚重华滋。从昆仑山的精微勾勒至长江出海口的细致摹写,笔笔遒劲,如游云惊龙飞舞在连绵起伏的峰峦之间。他对皴、擦、点、染传统技法非常娴熟。行笔自由肆意,用墨轻重有度,反复皴点,层层积染,浓厚华茂,色彩清新淡雅,独辟蹊径。他笔下的长江两岸,重峦叠嶂,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浑厚、苍莽、虚幻、神秘,在笔墨中透析出他对长江的又无比深情。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施江城对浩荡长江急流的表达样式别具炉锤,通常悬腕中锋行笔,侧锋相送,淡定磊落,时而粗笔跌宕横扫,惊波溅沫,时而铁线屈曲流转,激流奔腾,如同蛟龙,昂首望东方——天下,万物,诸事,皆入怀中。

在这一件《长江万里图》的作品中,施江城恪守传统笔墨底线,对大自然实景作出了自由取舍,并运用了个性十足的笔墨语言保留着一些纪实的描绘,同时又在笔墨抒情中用写意的笔法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在他的笔墨世界中,坚持自己中国画的价值取向,在笔墨中贯通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不受自然物象的限制,用心感悟长江文化,追求韵外之致的精神境界,并把长江文化的精神和中国画传统笔墨有机结合起来,去超越现实存在的生命形象,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生命力表达方式,将长江画风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山水画提供了新的形式语言。他在《长江万里图》中诠释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美学思想,彰显出中国文化中的纯粹、朴真、玄妙之情和美感,臻于化境。

我沉醉于施江城的笔墨世界里,在《长江万里图》中,我感悟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哲理。我的心畅游他笔下的锦绣河山,从冰封千里的巍巍昆仑到春风含笑的东海之滨,山重水复,有艳阳满天,有风雨凄凄,有层林尽染,有惊涛拍岸,让我开阔了眼界。相信当时在纽约观赏施江城画展的观众,和我一样会对万里长江的伟大、神秘而频频感叹和由衷崇敬。

随着武隆写生的结束,越野车疾驰在仙女山开往涪陵的山道中,车途中我读完微信链接中的《长江万里图》,此时胸随长江浪潮澎湃滚滚。

车窗外,夜色已近。

一世爱恋

车后的两部大巴士,紧跟在我后方盘旋直上武陵山大裂谷。

一轮明月,已从远处的芒草中高高升起。

山谷,一片皓白,秋风徐徐,迎来了2018年的中秋节。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中国画家。他们,是应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之邀,参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中国著名画家画重庆活动。施江城就是应邀重庆考察写生的名家巨擘其中一位。

我在高山之巅客栈中备上粗茶淡饭,为画家们过一次别开生面的中秋节;也和画家们一起庆祝施江城73岁的生日。施江城在画家们一曲《祝你生日快乐》的真诚合唱中双手合十,默默地许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心愿。

此时我开玩笑说:“施老师是不是在许愿让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啊?”说完对他夫人意味深长地眨了一下眼睛。

“我就巴不得他找别人去,他连饮食起居都搞不定,看谁要他?”施江城的夫人杨老师笑着接话说。

“她总以为没人要我,我只能一直求着她啊。”施江城乐呵呵的回应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快乐的甜蜜味道。

这种甜蜜无国界,更不受年龄限制。爱情,为什么就这么神奇?它可以让人甜美如蜜,也可以让人烦躁不安,更可以让人吃醋到白发苍苍时。它有时候是相互纠结着直到白发苍苍,难分难舍,它复杂到足以令一个聪明人的智商瞬间归零,它有时又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在拌嘴中度过一生。

越简单,情越浓。

简单的爱,就是人世间最真实的爱。

大家在羡慕和欢乐的气氛中,把酒问明月,或谈论笔墨,或诗词歌赋,说秦汉遗韵,谈欧美艺术,溯古论今,信马由缰,一切有着积极意义的文化艺术话题无所不谈,无所不及。身居武陵山脉,画家们更多的话题当然是话重庆和画重庆。

图片《直从巴峡穿巫峡 》
138cm×69cm  2004年

重庆,是一座迷人、醉人、留人的山水之城。

两江一岛四岸,一城三分,是上帝赋予重庆神奇的造化。抗战时的陪都、也是红色红岩、红岩村、渣滓洞、船工号子、三峡移民、火炉、辣妹子、火锅、直辖市,不仅让艺术家们激情难抑而陶醉其中,也是全世界的人们向往的美丽之地;更是让所有的怀旧者和现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抒发情怀的地方,老重庆、新山城,一样的美。

重庆,对于施江城,并不陌生,这里是施江城艺术事业起步的地方。

月很近,秋更深。

深秋令人惆怅,令人追忆起往事……

我随着施江城对重庆浓浓的怀旧之情,走进了他的成长之路。

施江城出生于上海,4岁时随父母来到江城武汉。施江城是长于武汉,求学于武汉,工作以后又从外地调回武汉。生命中有很多巧合,江城与江城,不仅是名字的巧合,往往莫名地决定着命运的走向。

他的艺术与人生却与重庆有着紧密的联系。1970年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后,施江城离开了江城武汉,分到重庆,供职于长江航运局,开启了16年之久的长江航运工作。又是巧合,江城又与长江上游这座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的璀璨明珠重庆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与长江密不可分,不仅是工作,还有他的艺术。

施江城出生和成长于长江边。长江给与了他的智慧、灵感和成长。就在这个阶段,施江城感觉到滚滚长江水流淌进他年轻澎湃的血液中,承载着中华文明和民族魂魄的长江之水冲击着他的每一条血管,深深地渗入他的每一根神经;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他年轻的身体里涌动着,奔腾着,施江城浑身炙热地融化在这千年不息的传统文脉浪潮中,他对长江产生一股深切的爱,从此,不能自己。

——他要与这条古老的生命洪流展开一场旷世之恋。

——他要做长江潮头中那一朵最美丽的浪花。

——他要把生命的价值冲破有限的时间绽放在无限的历史空间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施江城踏上征途,沿着长江流域开始他艺术生命的游历。一路溯源写生,又从源头昆仑山与唐古拉山起,途经沱沱河,驻足通天河,纵观金沙江,深入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八大支流,从扬子江到东海;冬去春来,在高山激流间,在冰封残阳时,一袋干粮,几天的温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领略长江万里的风物与人文精神。

施江城一往情深地深入大江上下自然万象的核心,用画笔去捕捉、概括、提炼长江两岸现实的山川草木,所见所遇,一景一物,述说着长江的绵亘、浩荡、博大、绚丽。

这个时期,大量的长江沿线写生使他在笔墨写意造诣和写实造型功力这两个方面走向很高的境界;也使他在创作上形成构思严谨缜密,布局气势磅礴,又渗透着传统意趣的个性风貌。

为了更好把握长江的独特神韵,施江城还多次北上黄河南下云贵,从不同的地域风貌中对比思考长江的神韵;体会到黄河是一种“凝重而深沉、悲壮而苍凉的美”,而长江 “是一种雄健畅达、清韵而激越的美,是一种浪漫飞扬、精妙而瑰丽的美,是一种陆离多彩、灵动而缥缈的神秘,是一种超越生死、知命达观的生命魅力,是一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流观宇宙大生命的运动意识”。从在重庆的工作时期开始,施江城对长江的美学特质进行了深入的发现和研究,也开启了他艺术通途的起点。

深入长江、融入长江,十六载的长江航运系统的工作时光,使他的生命、精神和艺术融入了长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四十年大江东西南北,从青年到老年,从重庆走向中国山水画这条艺术的通途开始,从这座高峰奔向另一座高峰,高峰之上,长江浪潮承载着五千年文化精髓积淀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击浪而起,她那饱含华夏古老文化底蕴和独特民族精神的魅力与施江城紧紧相拥,他的生命和灵魂与长江的独特神韵紧密地融汇在一起。在那华灯初上时,在那星辰寂静夜,施江城按捺不住对长江的爱慕,无尽地倾诉,缠绵地对话,他向她付出真情,她已温暖地贴近他,那是几千年积淀深厚文脉包围着施江城,他的灵魂在深情地颤抖中升华,他发觉长江水已融入到他生命的血液之中。

图片

《云峡放排图 》

138cm×69cm  2002年

两者的融合形成了施江城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绽放在中国山水画坛,备受瞩目。

艺海无涯,古往今来,自满的人,能成为大画家吗?纵观美术史,我从未发现有此记录。

那施江城呢?

他当然不满足!

高峡平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0岁,大衍之数,此时施江城的艺术已趋成熟,享誉画坛。

但他不安于现状。

这个阶段的施江城,生活与艺术创作的成熟增强了他的文化内涵,他秉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努力把长江文化精神的力量放在作品中,令他继续向高峰奔跑。因为长江之缘,他有幸广交前辈大家,特别是与画长江三峡为著的陆俨少、何海霞、亚明、钱松岩、宋文治等中国画坛一代大家,得到老一辈艺术名宿的殷切关怀和砥砺切磋。在80年代初宋文治先生引荐他结识了以画长江三峡蜚声画坛的陆俨少先生。

陆俨少先生向施江城提及他年轻时代,曾经乘竹筏深入三峡考察写生,在激流中体验三峡雄奇,体味长江神韵,同时鼓励施江城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和素材,良师的箴言让施江城受益匪浅。

著名山水画家亚明先生鼓励施江城在自身生活经历和扎实的长江写生基础上“好好画长江”,要把长江作为生命艺术坚定地画下去。

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经过与画坛诸多名宿的交往与学习,施江城的长江三峡创作状态此时已臻化境。

1991年,就在他45岁这一年,施江城带上第一幅长达十余米长的山水长卷《长江三峡画卷》拜访一代大家张大千先生的弟子何海霞先生。

何海霞先生观后一边亲笔为作品题名,一边连呼“壮哉!壮哉!”他说,“我的老师画《长江万里图》主要是传统功夫、靠记忆,而你是靠生活基础、靠写生,不一样。将来你在这个基础上画出自己的面貌,那就厉害了。”

时过七年的1996年,施江城又一件长达二十余米的全新《长江三峡图卷》得到了焦墨大家张仃先生题画名,当这件力作展现在亚明先生面前时,亚明先生读后十分激动,兴奋地把自己的中国画艺术主张——“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题签在施江城的这一件作品上,并以长跋评其气势博大,生气盎然,壮观又笔精墨妙”、“乃近代不能多见之上乘佳作”、“他日定有更多传世逸品留传炎黄世代”。亚明先生这位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对施江城的作品如此的褒扬和肯定,是亚明为中国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之大宗传统文脉在施江城身上延续且得到创新深感欣慰。后来《长江三峡图卷》又得到了焦墨山水大家张仃先生亲笔题写的画名。

图片

《高峡平湖图》(合作)
300cm×650cm  2009年

施江城的三峡山水画系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脉,也焕发着清新的时代精神。2009年在他主笔创作了巨幅《高峡平湖图》,成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入选作品,后又为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长期在“复兴之路”展览中陈列展出。这幅作品中自然与人文、精神与作品的高度统一,文化深意与笔墨韵味相应融合,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画笔墨表达语汇的现代性生命力;画面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山峦逶迤,白云万里,笔墨千变万化中时见雾掩青松,偶有霜染枫叶,无论林木历历还是溪泉涓涓,或是滚滚波涛,还是那塔吊起重机横扫江河作业,满眼生机盎然,处处笔墨华滋,才情四溢;构图中勾勒以中锋主笔,侧锋相辅去表达他自己的绘画语言,施江城在皴、擦、点、染等技法极致注重,墨色轻重有度,焦、浓、重、淡、清五色变化多端,黑白关系处理恰到好处,画面和谐统一,水墨氤氲。

施江城以传统笔墨去结合自然景观,用传统的语言对现实物象取舍、兼并重组,展现了他对长江三峡独特观察的体验和笔墨技法上的深度汇总,法取唐、宋山水遗韵,又有着现代人审美意识的精神气度,以个人强烈的笔墨语言符号而无悖于传统的意趣,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自然气息,引领出长江画派一个新格局,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贡献。

走向未来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无数炎黄精英秉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耕耘在各个领域中并取得非凡成就。

几十载沉浸于中国画研究,施江城在学术上不负韶华,使得他多次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为中南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外交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创作了不少鸿篇巨制。

施江城在弘扬中国画艺术上更有责无旁贷的担当。退休前他曾任湖北美术馆首任馆长,为湖北美术研究、展示和国内外美术交流做了很多工作。2011年,文化部中国画学会成立,任创会理事。2013年创建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并任会长,同时担任全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和其他许多社会艺术职务。直至2018年,湖北省中国画学会换届选举,施江城蝉联会长,再度肩负重任,为中国画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施江城先生虽已满古稀之年,也正是他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时期,他的艺术创造实力在其作品中彰显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使他在美术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图片
《楚江帆影图 》  
138cm×68cm  2005年

人类的发展史上,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领域中,总会出现胸襟开阔、热衷于一个领域的传承、研究与贡献的杰出人物。

杰出人物就是在一个时代做好那个时代的事。

施江城提出“开胸襟,续文脉,厚底蕴,写精神”的艺术主张。正如他所说:“要碰撞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作品,首先要打开胸襟和眼光,续中华文化的文脉,我们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前面有张大千画《长江万里图》,后面才有一个施江城画《长江万里图》,以后还有人画《长江万里图》,再一个就是写精神,写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辉煌。”

精神是永恒的。

——何谓精神?中国画精神不仅是画家传达人与自然、个体与外在等相互关系的载体,也是画家感悟生命存在、富有精神内涵和抽象美表达的一种叙述方式,更是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探讨符合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特性去表达和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坚定的、鲜明的中国传统体系的旗帜,这种体系就是中国画精神。

几十年的高峡跋涉探索、发现、求知和积淀,施江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了自己的山水画绘画风格,如同一排排筏舟,承载着 “澄怀观道”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扬帆起航,穿越时空。

任它江河奔流,终须万川归海。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美术创作思潮风起云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堪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绘画领域流派生机勃发,优秀作品灿若繁星,各出机杼。但中国画艺术发展始终须恪守传统文化精神去创作,中国画才能在世界美术中绽放她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施江城的艺术创作信念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殿堂上,他的中国画艺术与传统共存,与长江同源。

从远古,走向未来。

2019年5月20日

图片

《巴山行旅图》
222cm×124cm  2002年

图片

《断崖横路水潺潺》
92cm×68cm  2011年

图片

《夔门放舟图》
198cm×124cm  2003年

图片

《轻舟飞越万重山》 
134cm×69cm  2004年

图片

《瞿塘泊舟图》 
139cm×71cm  2003年

图片

《山乡逸趣图》 
136cm×68cm  2015年

图片

《神农溪纤舟图》 
133cm×69cm  2001年

图片

《雾晓》 
90cm×70cm  2005年

图片

《溪山归舟图》 
137cm×68cm  2007年

图片

《峡江流云荡我胸》 
136cm×69cm  2001年

图片

《峡江奇云图》 
116cm×66cm  1999年

图片

《峡江图》 
136cm×68cm  2014年

图片

《雨过千山碧》
138cm×70cm  2002年

图片

《云帆遥遥楚天阔》 
138cm×70cm  2002年

图片

《云起神农溪》 
158cm×124cm  1996年

图片

《云峡放排图》 
138cm×69cm  2002年

图片

《直从巴峡穿巫峡》 
138cm×69cm  2014年

图片

《长江三峡图卷》(选段一)
全长46cm-2300cm  1997年

图片

《长江三峡图卷》(选段二)
全长46cm-2300cm  1997年

图片

《长江三峡图卷》(选段三)
全长46cm-2300cm  1997年

图片

《长江万里图 》卷四局部  
全长46cm×6055cm  2006年

图片

《长江万里图 》卷五  
全长46cm×6055cm  2006年


编辑:丁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