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胡新波专栏|不以个人好恶用人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18 21:04:21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体现了组织的用人导向,也涵养了一方的政治生态。

《宋史》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按照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某官员理应升迁,但宋太祖因不喜此人便不准许。宰相赵普据理力争,坚持为该官员辩护。宋太祖随即勃然大怒,赵普仍坚持道:“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在赵普的劝说下,宋太祖最终同意该官员的升迁。

在封建社会,帝王是皇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选人用人的“拍板者”。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任人唯亲的危害性便会放大无数倍。秦国的赵高、东汉的梁商、南宋的贾似道、明朝的魏忠贤……历史上宦官外戚交替专政,祸乱一方的例子数之不尽。晚年时的唐玄宗在李林甫去世后听了“枕头风”,启用了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为相。杨国忠最早当过县尉,其官职随着妹妹的得宠水涨船高。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损兵折将,大大减损了唐朝国力。对唐朝损伤同样很大的还有杨国忠选官用官的荒诞。《资治通鉴》记载:“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阙注官。”就是说,杨国忠为国家选拔干部不是看贤德和能力,而是看资历和任职时间。论资排辈之下,人才尽其用何其之难!杨国忠还通过自己的专权大举收受贿赂,任职期间“积缣至三千万匹”,大大加速了唐朝的衰败。

不以个人好恶用人才,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因个人喜好而选人用人,也不能因个人嫌恶就否定人才。这种用人导向不仅影响人才干部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着所在组织的作风生态和事业未来,所以伯乐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中的伯乐并不少见,比如重用奴隶出身的伊尹成就殷商王朝帝业的成汤,又比如在渭水河畔寻到姜子牙的姬昌,还比如有“十八学士”智囊团的李世民,不胜枚举,这些历史上的善识人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识人经验。另外,还有“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的“五视之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的“七观之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观察人才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举止,由表到里,发现人才的真正能力与品行。

识人可见眼力,荐人更见境界。古代选拔官吏有一种选人用人制度,叫“察举制”。就是说,一个平民百姓只要得到举荐便有可能平步青云。《左传》中记载了关于“祁奚举贤”的故事,是讲祁奚年事已高,便向晋平公辞职,晋平公问他军尉一职有没有推荐的人选,祁奚把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推荐给了晋平公,但是解狐就在要上任的时候就病死了。晋平公第二次问祁奚时,祁奚把他的儿子祁午举荐给了晋平公。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后世称道,是因为人们认为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到了真正地出于公心,按照岗位的任职资格推荐人才,无偏无党、守正不阿。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何以统一六国?关键就在于掌握了人才优势。秦国对内选用人才商鞅,改革户籍、变革袭爵、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奠定了霸业基础;对外选用人才范雎,远交近攻、瓦解合纵,促成秦国统一六国。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除了任人唯贤,我们还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在个人好恶之外定下标准,力求将人才的筛选标准化和数据化,对选人用人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以此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透明度和科学化水平,使选人用人风气更加清爽。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周龙,刘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